班门弄斧讲的是战国时期鲁班的故事。鲁班,叫做公输般,是战国时期的鲁国人,他非常善于制作精巧器具,大家将他视为木匠的始祖。在鲁班面前耍弄斧头相当于在名家面前显摆自己,有不自量力的意思。
这个成语是出自柳宗元的《为王氏伯仲唱和诗》序中:“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意思是:在鲁班和操斧能手郢的面前耍弄自己的斧头,展示自己的木工技术,简直就是厚着脸皮。
在明代的时候,诗人梅之涣发现经常有游客游玩的景点李白墓的墓碑上被一些附庸风雅的有人题诗,于是他写了一首讽刺这些游客的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的故事和启示
班门弄斧往往用来讽刺那种在内行人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的人,有时候也用来表示自谦。下面整理了班门弄斧的故事和启示,供参考。
班门弄斧的成语故事
明朝有个文人叫梅之涣。有一回,他到采石矶(现在安徽当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墓地去游览,只见四周的墙壁上,涂涂抹抹全是游人写的诗,这些诗都很低劣。他也提起笔来写了一首: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垂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李白是千古有名的诗人,而这些来来往往的人偏偏要在诗人面前炫耀自己,岂不就像在鲁班的门前耍弄斧头一样可笑吗!
鲁班是春秋时期我国有名的巧匠。他聪明灵巧,有很多发明创造,是我国木匠、泥瓦匠的“祖师”,他的名字也就成了内行人的代称。
成语“班门弄斧”就是从“鲁班门前弄大斧”一句变化来的,往往用来讽刺那种在内行人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的人,有时候也用来表示自谦。
启示
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告诉我们应该学会谦虚,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学越多,就知道越多,不会有班门弄斧的行为。还要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但是不要狂妄自大,一山还有一山高。
班门弄斧的成语解释
班门弄斧:在鲁班、匠石的门前舞弄大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含贬义,表示能力不如人。
近义词:布鼓雷门、贻笑大方、东施效颦。
反义词:虚怀若谷、自知之明、知人之明。
班门弄斧的故事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班门弄斧的成语故事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
班门弄斧的成语解释
班门弄斧:在鲁班、匠石的门前舞弄大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含贬义,表示能力不如人。
[近义词]:布鼓雷门、贻笑大方、东施效颦。
[反义词]:虚怀若谷、自知之明、知人之明。
班门弄斧成语故事
【成语】:
班门弄斧
【拼音】:
[bān mén nòng fǔ]
【解释】:
在鲁班、匠石的门前舞弄大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出处】: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举例造句】:
他居然在钢琴大师面前炫耀琴技,真是班门弄斧。
【成语故事】: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鲁班是春秋战国时的能工巧匠,直到现在,人们还都说,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当时还有一个工匠,名字叫石,人们叫他匠石,是楚国京城郢都那个地方的人,他的本事据说和鲁班分不出高低。他的本领高到什么程度呢?庄子在《徐无鬼》这一篇里讲过一个故事。据说这个匠石有一个好朋友,两个人常常一起配合表演。这个朋友在鼻子尖上,薄薄地涂一层白灰,这匠石手中拿着斧子,瞅准了鼻子尖,”唰”这一下子,就用斧子把鼻子尖上白灰一下子给扫掉了,鼻子尖连皮都蹭不到。可见他的本领有多大了。所以后来柳宗元就说,假如有人”操斧于班、郢之门”,拿着斧子敢在鲁班和郢都的匠石面前耍弄,那就有点儿”强颜”,也就是不要脸了。
有一次,明代诗人梅之焕来采石矶凭吊李白。采石矶是民间传说中著名唐代诗人李白晚年游览采石江时,见水中之月,清澈透明,竟探身去捉,便堕江而殁的地方。由于李白在此留下过足迹,因此传说纷起,并留下了不少名胜,如李白墓、谪仙楼、捉月亭等等。采石矶也因此成了旅游胜地。
这天,梅之焕来到采石矶旁的李白墓,一看却心中大为不满,矶上、墓上,凡墓前可以写字的`地方,都被人留有诗句,那些文章狗屁不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竟在被称为“诗仙”的李白的墓上胡诌乱题,那些拙劣诗句的作者,又有什么脸在李白面前舞文弄墨呢?真是可笑之极!梅之焕心中越想越不是滋味,感慨之余,挥笔题了一首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最早出现的雏形是柳宗元的“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意即在鲁班门前操弄斧子,是厚着脸皮。(郢,是另一位古代的操斧能手)讽刺那些不自量力,竟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的人。
梅之焕讥讽那些自以为会作诗的游人,是“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句话被后人缩成“班门弄斧”。这样,“班门弄斧”的成语,就流传下来了。
小贴士:谦虚,随时学,学越多,就知道越多,不会有班门弄斧的行为了。
班门弄斧(bān mén nòng fǔ) 的故事
鲁班是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鲁国人。姓公输,名班,他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建筑工匠,被建筑木工行业的人尊称为祖师。
有一天,一个年轻的木匠漫不经心地走到一个大红门的房子前,举起自己手里的斧子,说:“我这把斧子,别看它不起眼,可不管是什么木料,只要到了我的手里,用我的斧头这么一弄,就会做出漂亮无比的东西来。”
旁边的人听了,觉得他说大话,就指着身后的大红门说:“小师傅,那你能做出比这扇还好的门吗?”年轻的木匠骄傲地说:“不是我吹牛,告诉你们,我曾经当过鲁班的学生,难道还做不出这样一扇简单的大门来,简直是笑话。”
众人听了,忍不住大笑起来,说:“这就是鲁班先生的家,这扇就是他亲手做的,你真的能做出比这扇门还好的门吗?”木匠听后脸红的像个红南瓜,不好意思地说:“唉,我真是鲁班门前耍大斧啊,惭愧惭愧。”说完那位年轻的木匠不好意思地跑掉了。
从此以后,这个木匠便踏踏实实的学习木工手艺了 。 成语“班门弄斧”就是这么来的。
小朋友们,故事讲完了。成语“班门弄斧”出自宋朝·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日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原指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后比喻在行家面前说自己有很大的本领,自不量力。
小朋友们,这个故事讲了这个年轻的木匠没有多大本事,还骄傲自大地在鲁班门前吹牛。它告诉我们:做人应该学会谦虚,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学越多,就知道越多,就不会有班门弄斧的行为。比如:你在比你知识多同学面前说自己知道这知道那,结果让你说也说不出来,这就叫做班门弄斧。
另外,这个成语还给了我们另一个启示:就是敢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的人,应该也是一个大胆、机智、灵敏,有一定学问的人。我们社会的进步就是因为有这些具有“班门弄斧”精神的人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从没有知识到有知识,再从有知识到追赶,直到超越前人。如果我们没有半点学识,也就谈不上什么“班门弄斧”。作为学生,我们就更应该有“班门弄斧”的精神。因为只有在尝试与实践过程中才能获得新知识,才能进步。“弄斧”不只是鲁班才会,你也可以哦。只要你舞得精彩,舞的有道理,大家就会为你喝彩!
班门弄斧的故事大意和道理
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木匠.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也可用作自谦之词) 古今异义:古代用“班门弄斧”批评那种无知却又好卖弄的人,而现今鼓励人们大胆地表现自我,挑战权威,有时会说“弄斧必须到班门”.
“班门弄斧”这条成语,就是说在内行面前摆弄自个儿的学问.还有一条俗话,意思差不多,叫做”圣人门前卖百家姓”.在孔子的门前,炫耀自己会背《百家姓》,也是不知深浅的意思.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正正知识网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xiaoyugongzuoshi@foxmail.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