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知兄弟登高处下一句是什么

遥知兄弟登高处下一句是什么“遥知兄弟登高处”的下一句是“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

“遥知兄弟登高处”的下一句是“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思念自己。全诗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译:独自一生身在他乡成为异乡之客,每到节日的时候更加思念家乡亲人。遥想我的那些兄弟在重阳节这天一起登高,大家头上都插上了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开头两个“异”字深刻的表明了诗人独自在外的孤独之感,第二句更是写出了所有在外的游子的共同感受,每当节日的时候,别人都家人团聚、共度佳节,孤身在外的人就特别的思念家乡亲人。最后两句诗人直接联想到家乡兄弟一起登高的快乐,但曲折地表示兄弟们发现还有一个人没有一起插上茱萸,肯定会想念客居在外的游子。

遥知兄弟登高处的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遍插茱萸少一人。

出自: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原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释义: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扩展资料

这首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

王维具有多种才艺,不同艺术相互渗透对其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以画入诗,使其山水诗形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基本特征。

王诗语言含蓄,清新明快,句式、节奏富于变化,音韵响亮、和谐,具有音乐美。总之,王维的山水诗无论从诗的题材内容,还是诗歌的艺术丰采上都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遥知兄弟登高处的下一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下一句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整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年代: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一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今夜鄜(fu)州月,闺中只独看”,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清人沈德潜以为诗的后两句“即陟岵诗意”(《唐诗别裁集》卷十九)。的确,二者在表现方法上颇有相似之处。《诗经·魏风·陟岵》末章有云:“陟彼高冈,瞻彼兄兮。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梦想亲人,转而拟托亲人也想念自己。王维诗中也用了这种表现方法,以“遥知”使诗意的发展来个急转,转到从亲人的角度来加深表现两地相念之情。“遥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这重阳佳节到来之时,亲人们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这紧扣了诗题,也点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节”的具体所指了。作者料定,当亲人团聚一起欢度重阳节而“遍插茱萸”之时,会记起他这客处异乡的游子的。结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亲,而其情自见,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最后两句运用对写法写自己的想象,更突出自己的思念。

概括:作者一人在外面做客,每当独自过节时,就更加想念亲人。作者在遥远的地方知道兄弟们正在登高了,兄弟们都插了茱萸,才醒悟原来作者没有在。

题目中的“山东兄弟”是谁?本人搜索网络、不同多个版本的唐诗赏析,均没有确切答案和明确解释,只是笼统解释为作者王维的“朋友”或“亲人”. 统揽全诗并结合不同学者的赏析文章,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山东兄弟就是王维。

诗的前两句是第一人称写法,后两句是写家乡亲人登高,而独自缺少远在山东的“兄弟”—王维

遥知兄弟登高处的下一句是什么?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应该是:遥想兄弟们登高的地方,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重阳与家人一起登高插茱萸是一种习俗,这说明了作者自己在重阳节不能跟家人团聚,所以“少一人”。

重阳节家乡是有登高的习俗的,而作者远在他乡,只能心里想着家里的亲人登高,到处都插满了茱萸的景象(茱萸有辟邪、避虫的说法),反映了作者内心极其孤独,渴望回到故乡的心情。

“遥知兄弟登高处,……”下句是什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1696人评价) 8.5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我独自一人在异乡漫游,每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我知道在那遥远的家乡,兄弟们一定在 登高望远;他们都插着茱萸,就为少了我而感到遗憾伤心。 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作者的家乡山西祁县就在这一带。异乡:他乡、外乡。

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正正知识网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xiaoyugongzuoshi@foxmail.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3月28日 上午8:41
下一篇 2023年3月28日 上午8:41

相关推荐

  • 草原田鼠的特点

    草原田鼠的特点1、形态特点草原田鼠体型较小,成兽体长不超过150毫米,体重20-60克。尾短,为其体长的1/4-1/5。耳甚小,几乎隐藏于毛中。背色沙黄色,由头至臀部色调一致,有少数标本头部色调较深。背毛基部黑灰色,尖端沙黄色,杂有少量黑毛。体侧部颜色较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虽然总造句大全

    虽然总造句大全1、虽然小明没有得满分,总比不及格好。 2、虽然我要减肥,但我总不运动。 3、虽然小明很努力,成绩却总上不去。 4、虽然他挑食,总把蔬菜丢掉。 5、虽然他成功了,但他总是一个人。 6、虽然这道题很难,但他总是能找到解决方法。 7、虽然老师很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幅什么的生活图景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幅什么的生活图景《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幅和平安逸,自由舒适的与世隔绝的美好生活图景。《桃花源记》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陶渊明所作。在《桃花源记》中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假想构造了一个人人生活美满,没有压迫与剥削,民风淳朴的桃花源。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构想出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一、 耐心等待敏感期的到来,一直以为,从小就应该给孩子灌输知识,儿子还没出生,幼儿读物就已经堆的老高了,包括书中提到的,一只公鸡“OOO”的那本读物,儿子还不会说话就已经翻给他开始看了。想想孙老师分析的真对,对一个儿童来说,他的记忆力没有任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青铜葵花》读后感

    《青铜葵花》读后感读书笔记是大家平时在读书时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内容鉴赏,探讨主题,评论人物,评品语言或者读后感记下来,也可以摘抄下你感兴趣的精美语句,语段,词语。这一个星期,我看了一本曹文轩写的小说《青铜葵花》,在看的过程中,我曾无数次留下了眼泪,当看完这本

    教育知识 2023年3月29日
  • 草木皆兵的故事

    草木皆兵的故事“草木皆兵”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把草木都当成敌兵。多用来形容极度怀疑恐惧,惊恐不安。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燕子筑巢后多久生蛋

    燕子筑巢后多久生蛋燕子每年繁殖2窝,大多在5月至6月初和6月中旬至7月初。每窝产卵4~6枚。第二窝少些,为2~5枚。卵乳白色。雌雄共同孵卵。14~15天幼鸟出壳,亲鸟共同饲喂。燕子的本领:1、燕子的本领是可以用泥土垒窝,这是别的鸟做不到的,而且它的飞行技术很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儿童睡前故事白毯子小狗

    儿童睡前故事白毯子小狗当当小姑娘家有只宠物,这是只雪白雪白的小狗。小狗身上长着长长密密的毛,像是披着一张白白的小毛毯,当当给她的宠物取名“白毯子小狗”。 当当最喜欢她的白毯子小狗,常买最好吃的东西给它吃,还陪它上街散步。当当有时还会给“白毯子”讲故事,每当讲完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十二时辰中的酉时是几点到几点

    十二时辰中的酉时是几点到几点酉时即下午 5 时正至下午 7 时正。酉时即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这段时间鸡开始归巢。中国古代把一天划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今的两小时。相传是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十二时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选我选我花路米》读后感

    《选我选我花路米》读后感《选我选我花路米》书打开第一页,我便被曲折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直到现在,这本书也是我最心爱的书之一。领导力就是这么简单,只要走进别人心里,你就能获得别人的认可。这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的感触。书中讲了主人公李小希从小希望自己能和爸爸一样当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