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闻犬吠”的下一句是“风雪夜归人”,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首句写日暮山远,次句写投宿的人家,后两句写风雪交加、犬吠人归的情景。全诗语言朴实浅显,写景如画,叙事虽然简朴,含意十分深刻。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翻译:太阳下山,暮色降临,青山影影绰绰显得很远,天气越寒冷,家住简陋茅草屋的穷苦人家显得更加贫穷。柴门外穿来狗的叫声,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回到家中。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风雪途中所看到的的景色,第一句“苍山远”暗示一路行走的艰辛,第二句点明投宿的地点,“寒”“白”“贫”三个字更是渲染了穷人家的贫寒。
后两句描写了一幅“风雪夜归人”的画面,是诗人借宿之后,听到门口有狗的叫声,猜测应该是主人回来了。
柴门闻犬吠的下一句是什么
“柴门闻犬吠”的下一句是“风雪夜归人”。
翻译: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出自:《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唐代〕。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译文:
当暮色降临山苍茫的时候就越来越觉得路途遥远,当天气越寒冷茅草屋显得更加孤零零。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诗人在风雪途中,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作品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投宿的顺序写下来的。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柴门闻犬吠的下一句是什么?
柴门闻犬吠的下一句是风雪夜归人。
全文: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译文:暮色降山苍茫愈觉路途远,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全诗语言朴实浅显,写景如画,叙事虽然简朴,含意十分深刻。
扩展资料:
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
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
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全诗纯用白描手法,语言朴实无华,格调清雅淡静,却具有悠远的意境与无穷的韵味。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正正知识网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xiaoyugongzuoshi@foxmail.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