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空蒙雨亦奇的上一句

山色空蒙雨亦奇的上一句山色空蒙雨亦奇的上一句是水光潋滟晴方好,这句诗出自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诗人对于西湖的描写极尽生动,通过晴天、下雨两者之间的不同变化,来突显西湖的美丽。这首诗的原文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山色空蒙雨亦奇的上一句是水光潋滟晴方好,这句诗出自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诗人对于西湖的描写极尽生动,通过晴天、下雨两者之间的不同变化,来突显西湖的美丽。这首诗的原文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虽然只有短短四句话,但却从多个方面,对西湖进行刻画,在诗人的眼中,西湖是奇妙的,无论哪个天气,都是美丽的,就像“西施”一样。

这首诗的译文是:天气晴朗的时候,西湖在阳光的照耀下,变得波光粼粼,在下雨的时候,远处的山脉笼罩着一层薄雾,给西湖披上了一层薄纱,增添了一份朦胧美。可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不管是淡妆还是浓妆,都是非常好看的。

山色空蒙雨亦奇的上一句是什么?

山色空蒙雨亦奇上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出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作者:北宋 苏轼

全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翻译: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其中第二首广为流传,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

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

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山色空蒙雨亦奇的上一句

出自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赏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正正知识网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xiaoyugongzuoshi@foxmail.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3月28日 上午8:42
下一篇 2023年3月28日 上午8:42

相关推荐

  • 火树银花的故事

    火树银花的故事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的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诗,描

    教育知识 2023年3月28日
  • 企业防暑降温措施

    企业防暑降温措施1、切实改善工作、休息环境。各单位要及时组织力量对生产车间、工间休息室、更衣室及民工宿舍等重点部位通风降温设施进行检查、维修、添置并加强日常管理。2、妥善做好高温季节劳动力的调配和安排工作。要充分做好一线劳动力的配备工作,特别是认真抓好露天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中考最后100天学生励志霸气誓词

      中考一般指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检验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水平的考试。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中考最后100天学生励志霸气誓词,  让我们的生命与六月的阳光一样灿烂。汗水浇灌期望:踏过书山坎坷:今朝绽放光芒,让铿锵的誓言在中考兑现,让青春的智慧在考场展现,让父母恩师的期盼实现,  我们拥有团结拼搏的精神。  我们拥有勇往直前的信念,  我们将以优异的中考成绩为十一中争光。”

    2023年4月6日
  • 高考祝福语简短_关于高考成功的祝福语大全

      又一高考正悄悄地走来,三年汗水勤耕耘,今朝用心播良种。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成功的祝福语,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喜欢!   高考成功的祝福语(一)   1、六月喜气临…

    教育知识 2023年5月24日
  • 家书抵万金的来历

    家书抵万金的来历“家书抵万金”出自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春望》,原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诗是表示家书的重要性,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下,一封家信比万两黄金要珍贵的多。《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全诗格律严整。全诗原文如下:春望唐 杜甫国

    教育知识 2023年3月28日
  • 历史上有多少个朝代

    历史上有多少个朝代历史上有二十个朝代。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朝代也非常之多,且每个朝代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确立朝代的名称。一般朝代的名称有:由部落的名称而来、创建者的原有爵位、创建者原本统治的区域名、其寓意吉祥、宗族关系这五个由来。 前十个朝代分别是:夏、商、周、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嗟来之食的意思是什么

    嗟来之食的意思是什么嗟来之食的意思: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嗟来之食的主人公:黔敖。 嗟来之食的故事: 周朝时,齐国遭饥荒。有个叫黔敖的财主在路旁摆下些食物,等着饥民过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词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词《八月十五夜月》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安居乐业的故事

    安居乐业的故事出处《老子》,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表示生活美满、安定。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聃。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因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51年。塞林格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1、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