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的下一句是什么

随风潜入夜的下一句是什么“随风潜入夜”的下一句是“润物细无声”,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此诗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

“随风潜入夜”的下一句是“润物细无声”,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此诗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翻译:好雨知道下雨的时节,真是春天万物萌发生长的时候。夜晚春雨随着春风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万物。野外的小路和天边黑沉沉的乌云一样黑,只有江船上有灯火照明。清晨看到雨水打湿的花丛,整个锦官城的鲜花都被雨水打湿变重了。

这首诗首联将春雨拟人化,赞美春雨是“好雨”,因为它在万物生长时到来,颔联进一步写春雨的“好”,随着春风一起悄悄地泽润万物。颈联描写雨夜的景色,天空的昏暗和江船上的灯火形成鲜明对比。尾联是作者想象的雨后景色,真是因为春雨的滋润,花朵们茂盛萌发,装点着整个锦官城。

随风潜入夜的下一句是什么

这句诗的下一句为: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本文中,我整理了这首诗的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好雨:指春雨,及时的雨。

乃:就。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潜:暗暗地,静悄悄地。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俱:全,都。

江船:江面上的渔船。

独:独自,只有。

晓:清晨。

红湿处:指带有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花重(zhong)(第四声):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锦官城: 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也代成都。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诗中将春夜喜雨拟人化了,诗人夸赞这雨是“好雨”,说它“知时节”,懂得客观需要。难道不是吗?春天里,万物萌芽勃发,正需要雨露的滋润,雨就下了起来。这首《春夜喜雨》,将雨描绘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还道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诗题中的“喜”字虽然在诗文中没有露面,但从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诗人欢喜之情。从欢喜到情不自禁地想象:明天必定会春色满城。

随风潜入夜的下一句是什么?

“随风潜入夜”的下一句是“润物细无声”。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

原诗如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原诗译文如下: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随风潜入夜的下一句

“随风潜入夜”的下一句是“润物细无声”,这两句意思是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春季万物复苏,我们马上会联想到“随风潜入夜”这句诗,当被要求背出该诗的下一句,很多人无法马上说出或根本不知道下一句是什么,本文将对全诗做出介绍。

详细内容 01

诗全文

春夜喜雨

【作者】杜甫 【朝代】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02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巩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03

赏析

诗歌用拟人化手法,赋予春雨以人的情感。春雨贵如油,人们对春雨是无限喜爱的,而诗歌却以“潜入夜”“细无声”二词,表明春雨有意润物,却无意邀功讨好,只是默默地随风而来,悄无声息地滋润万物。诗歌表现了诗人见春夜细雨润物的欢快心情。后世常用此句形容春雨喜人。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正正知识网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xiaoyugongzuoshi@foxmail.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3月28日 上午8:43
下一篇 2023年3月28日 上午8:43

相关推荐

  • 《老人与海》读后感

    《老人与海》读后感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灵魂。所以,当你阅读的时候,你能够走进去,你就能与书的灵魂在对话。每一本好书都体现着人性,当你从中体会到人的伟大和崇高,你就会发现这本好书散发着人性的光辉。看了《老人与海》,心灵受到极大震动。这种共鸣其实是内心深处对它所散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七夕的别称是什么

    七夕的别称是什么七夕的别称是什么: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乞巧,农历七月七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香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五六月份应季水果有哪些

    五六月份应季水果有哪些5、6月份应季水果有芒果、草莓、荔枝、樱桃、桑葚等。草莓(英文学名:strawberry、拉丁学名:Fragaria × ananassa Duch.),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40厘米,茎低于叶或近相等,密被开展黄色柔毛。1、芒果:所含有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专升本的大专生需要实习吗

    需要,即专升本的大专生需要实习的。其实不管是高职大专即将毕业的学生,还是专升本即将毕业的学生,按照高校毕业规定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5日
  • 一会儿一会儿造句简单

    一会儿一会儿造句简单1、我一会儿做作业,一会儿玩手机。 2、春天来了,蝴蝶一会停留在花朵上,一会儿飞在空中。 3、斑点狗一会儿趴在沙发上睡觉,一会儿在客厅里活蹦乱跳。 4、小猫咪一会儿爬在我的肩膀上和我玩,一会儿跳在柜子上睡觉。 5、天上的云变化多端,有一会儿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相看两不厌下一句是什么

    相看两不厌下一句是什么“相看两不厌”这句诗的下一句是“唯有敬亭山”,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

    教育知识 2023年3月28日
  • 接纳孩子读后感

    接纳孩子读后感书本上其中有一段话让我映像最为深刻,“无论他们的行为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荒谬,都是孩子对周围环境的一种正常反应。如果想改变孩子的某些异常行为,必须改变他们所处的环境,只要成年人改变了,孩子也会改变的。”这段话我最为感触。在没有读这本书,没有进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考研英语词汇词根联想记忆法 Wordlist 08

    英语单词可能对于很多学习英语者来说是比较难记的,特别是考研的单词,又长又差不多长得一样,绞尽脑汁都记不住多少,其实记单词只要掌握对的方法,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因为一样东西总有它的破绽之处,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考研英语词汇词根联想记忆法Wordlist08,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积习难改的,  a.圆(形)的循环的,古典(文学)的  n.(正式文件或法律文件的)条款从句  v.抓住n.离合

    教育知识 2023年5月24日
  • 什么是湿地

    什么是湿地狭义湿地是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湿地生态系统是湿地植物、栖息于湿地的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湿地具有多种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以及提供食物及工业原料,提供旅游资源。我国湿地植物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陈胜是个怎样的人

    陈胜是个怎样的人陈胜作为秦朝末年时期在秦王暴政下,首个勇于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领袖,足以可见他是个勇敢的人。陈胜是个志向远大、有想法,敢作为,有勇有谋的人。在陈胜与吴广两人的带领之下,起义军连续攻占了大泽乡附近的数个县,并且受到了老百姓们的积极响应。而后在地

    教育知识 2023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