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为博士官,以通晓《公羊春秋》闻名于世。他专心治学,三年不到花园游玩,很负盛名,当时的士人都以师礼尊奉他。
在汉武帝时期,因朝廷长期对外用兵和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赋役日益苛重,致使百姓怨声载道,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孕育着严重危机。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董仲舒也被派遣到诸侯王那里担任了国相之职。但是没过多久,董仲舒却因才遭妒,备受其他官员的排挤,后因提出“灾乱说”而被人诬陷有颠覆国家的意图,差点被处死。汉武帝念及旧情,亲自出面赦免了他。后来,汉武帝听从丞相公孙弘的一间,将其派往胶西。让他做了胶西王国相。
公孙弘与董仲舒同为儒学经师。公孙弘擅长逢迎附和,深得汉武帝的器重,被任命为丞相。董仲舒却时常不识时务,正言直谏,汉武帝对他恨头疼,所以敬而远之。公孙弘一直以来都嫉妒董仲舒的才华,这次,他找到了机会,希望可以一举铲除董仲舒。举荐,也是有计划的谋杀。
胶西王是汉武帝的兄长,依仗自己是汉室宗亲,有恃无恐,骄横暴戾。之前,朝廷派去的国相统统被他以各种罪名斩杀,无一幸免。幸运的是,因为董仲舒的声名与才学,胶西王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十分敬重他。有一次,胶西王对董仲舒说:“勾践的贤明,加上范蠡(lí)、文种的才能,我认为这是越国的‘三仁’,你怎么看待这三仁呢?当初齐桓公有问题请教管仲,我的疑虑就由先生解决了。”
董仲舒回答说:“我才疏学浅,没能力决断大王的疑虑。虽然如此,大王向我提问,我不能不尽我所知回答。我听说,过去鲁国国君问柳下惠:‘我想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柳下惠回答说:‘不行。’他退下来满脸忧愁地说:‘我听说,阴谋侵略邻国的,不会向仁爱者讨教,这次国君为什么问我呢?’可见,柳下惠连被问都觉得羞耻,更别说参与讨伐齐国了!由此看来,越国本来就没有一个‘仁’,哪来的‘三仁’?所谓仁人,是‘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义而不谋求眼前的小利,修养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于取得成果)的仁。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而使社会风气大变,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尧、舜、禹就是榜样!”
急功近利的例子有哪些?
急功近利的例子有:
1、伤仲永
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五岁能诗,全乡秀才赞赏。有的人请他父子做客,还有的人用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不是去认真培养孩子,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
结果到十二三岁的时候,作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几年,仲永完全如同常人了。这都是仲永的父亲急功近利的结果。
2、拔苗助长
古代宋国有一个农夫,是个急性子的人。他每天总是起早睡晚,辛勤地劳动,他盼着禾苗快快成长,今天去量量、明天又去量量,可是一天、两天、三天、五天,他总感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未见长,心中十分着急。晚上躺在床上睡不着,他一直在想: 怎么能帮助禾苗长高呢?
想着想着,想出办法了,于是美滋滋地睡着了。
第二天他早早起来,跑步到田地里,头顶着炎炎的烈日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高。从早晨干到中午,又从中午拔到太阳快要落山,把田里的禾苗一棵棵全都拔了一遍,他干得精疲力竭,累得腰酸腿痛,可是,他心里非常高兴,以为这办法非常高明。
他拖着啤惫的双腿,摇摇晃晃回到家里,顾不得擦干身上的汗水,兴奋地告诉家人: “你们等着瞧,今年的庄稼,哪家也比不过我。”妻子问他:“你有什么好办法?”他骄傲地说:“今天我帮助禾苗快长,都往上拔了拔。”
他的儿子听了不明白是怎么回事,马上跑到田里去看,糟了,田里的禾苗全都枯萎了、死了。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拔苗助长”这句成语,比喻不顾事物的本来规律,凭自己愿望做事,急于求成,反倒把事情办糟了。
扩展资料:
急功近利,汉语成语,拼音是jí gōng jìn lì,意思是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出自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卷九·对胶西王》。
成语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形容急于求成 ;本成语含贬义。
示例:
胡永洲《当前医学科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但也不能急功近利,忽视了基础学科的研究”。章炳麟《答梦庵》:“ 而~,不避声色,则阳明学为厉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急功近利
急功近利的故事?
在汉武帝时期,因朝廷长期对外用兵和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赋役日益苛重,致使百姓怨声载道,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孕育着严重危机。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董仲舒也被派遣到诸侯王那里担任了国相之职。
但是没过多久,董仲舒却因才遭妒,备受其他官员的排挤,后因提出“灾乱说”而被人诬陷有颠覆国家的意图,差点被处死。汉武帝念及旧情,亲自出面赦免了他。
后来,汉武帝听从丞相公孙弘的一间,将其派往胶西。让他做了胶西王国相。公孙弘与董仲舒同为儒学经师。公孙弘擅长逢迎附和,深得汉武帝的器重,被任命为丞相。
董仲舒却时常不识时务,正言直谏,汉武帝对他很头疼,所以敬而远之。公孙弘一直以来都嫉妒董仲舒的才华,这次,他找到了机会,希望可以一举铲除董仲舒。
举荐,也是有计划的谋杀。胶西王是汉武帝的兄长,依仗自己是汉室宗亲,有恃无恐,骄横暴戾。之前,朝廷派去的国相统统被他以各种罪名斩杀,无一幸免。
幸运的是,因为董仲舒的声名与才学。胶西王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十分敬重他。有一次,胶西王对董仲舒说:“勾践的贤明,加上范蠡、文种的才能。
我认为这是越国的‘三仁’,你怎么看待这三仁呢?当初齐桓公有问题请教管仲,我的疑虑就由先生解决了。”董仲舒回答说:“我才疏学浅,没能力决断大王的疑虑。
虽然如此,大王向我提问,我不能不尽我所知回答。我听说,过去鲁国国君问柳下惠:‘我想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柳下惠回答说:‘不行。’
他退下来满脸忧愁地说:‘我听说,阴谋侵略邻国的,不会向仁爱者讨教。这次国君为什么问我呢?’可见,柳下惠连被问都觉得羞耻,更别说参与讨伐齐国了!
由此看来,越国本来就没有一个‘仁’,哪来的‘三仁’?所谓仁人,是‘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义而不谋求眼前的小利。
修养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于取得成果)的仁。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而使社会风气大变,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尧、舜、禹就是榜样!”
扩展资料:
急功近利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jí gōng jìn lì,意思是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出自: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九·对胶西王》: 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意思:贤明之士,应当遵循正道,不应急于取利,应当恪守理性,不应急于求成。
示例:胡永洲《当前医学科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但也不能急功近利,忽视了基础学科的研究”。章炳麟《答梦庵》:“ 而~,不避声色,则阳明学为厉阶”。)
相关人物介绍: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人,儒学大师、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
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
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
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急功近利
古人急功近利的例子
古人急功近利的例子很多,我这里举例几则
1、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2、朱允炆为加强中央集权急于削藩。
3、传统戏曲《秦香莲》、《铡美案》故事
知识链接:
1、急功近利
【解 释】 功:成功;近:眼前的。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出 处】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九·对胶西王》: 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2、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三国演义.八十一回原文节选}
先主曰:“朕与卿同往:卿提本部兵自阆州而出,朕统精兵会于江州,共伐东吴,以雪此恨!”飞临行,先主嘱曰:“朕素知卿酒后暴怒,鞭挞健儿,而复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今后务宜宽容,不可如前。”飞拜辞而去。次日,先主整兵要行。学士秦宓奏曰:“陛下舍万乘之躯,而徇小义,古人所不取也。愿陛下思之。”先主曰:“云长与朕,犹一体也。大义尚在,岂可忘耶?”宓伏地不起曰:“陛下不从臣言,诚恐有失。”先主大怒曰:“朕欲兴兵,尔何出此不利之言!”叱武士推出斩之,宓面不改色,回顾先主而笑曰:“臣死无恨,但可惜新创之业,又将颠覆耳!”众官皆为秦宓告免。先主曰:“暂且囚下,
待朕报仇回时发落。”孔明闻知,即上表救秦宓。其略曰:“臣亮等窃以吴贼逞奸诡之计,致荆州有覆亡之祸;陨将星于斗牛,折天柱于楚地:此情哀痛,诚不可忘。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先主看毕,掷表于地曰:“朕意已决,无得再谏!”遂命丞相诸葛亮保太子守两川;骠骑将军马超并弟马岱,助镇北将军魏延守汉中,以当魏兵;虎威将军赵云为后应,兼督粮草;黄权、程畿为参谋;马良、陈震掌理文书;黄忠为前部先锋;冯习、张南为副将;傅彤、张翼为中军护尉;赵融、廖淳为合后。川将数百员,并五溪番将等,共兵七十五万,择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师。
3、朱允炆为加强中央集权急于削藩。
当时藩王没有造反的意图 ,朱允炆偏偏听信黄子澄之类的文臣之言 刚刚登基两年,就开始削藩 本身自己的实力不如朱棣等藩王 手下有没有得力干将 强行削藩,必招其反 在没准充足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削藩行动 最后招致燕王朱棣的反攻 最后不知所踪。
4、陈四美贪求富贵被铡。
陈四美在个人前途、生命安全与人格人伦、道义天良的利弊权衡中,为求富贵,毅然做出了灭绝人性的决断,不仅狠心地将母子三人踢出府门,而且还急于暗派杀手,企图在土地庙赶尽杀绝。反被包拯找得人证物证,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正正知识网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xiaoyugongzuoshi@foxmail.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