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弓荆得”(又为“楚弓楚得”)形容不要患得患失。荆(楚)国有个人把弓丢了,却不愿意去找,说:“荆人掉的,荆人会拣到,又何必去找呢?”
孔子知道了说:“把‘荆’字去掉就好了。”老子知道了说:“把‘人’字去掉就好了。”儒家重人,讲人应该大公无私,而道家重道,所以讲出一个道理。
人遗弓人得之的典故是什么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
翻译:荆(楚)国有一个人遗失了弓,但是不愿意去找,(他)说了:“荆国人掉的它,荆国人拣到它,又何必去找呢。”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说:“去掉那‘荆’字就好啊。”老子听了孔子的话就说:“把‘人’字去了就对了。”
感:由此看出,道家与儒家的区别所在。儒家以教化人人为己任,希望人人友善相待。道家以自然为本,凡事需遵照规律。得与失之说,正合了“塞翁失马”这个故事的道理。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
出自秦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原文: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
译文:楚国有人丢了一张弓,(但)不肯去寻找,他说道:“楚国人丢了的,肯定被楚国人捡到了,何必去找?”孔子听到了这事,说道:“去掉‘楚国’(这两个字)更好。”老子听到了这事,说道:“倘然去掉‘人’(字)就更好了!”
扩展资料:
这个荆人实际上潜意识里是把整个荆当作一个大家庭来看待的,但荆人“小”因其还有“国”(族)的概念。而到了孔子这里:有人丢了东西,有人捡到了它,这没有损失啊!这话这样子理解没错吧,孔子认为他的心里装着全人类,可谓伟大之极。
实际上,这件事的意义却不是如此的,而是,孔子潜意识里还对丢去的弓念念不忘,有人丢了东西,有人捡到了它–那要是没人捡到呢?又当如何呢?孔子要比荆人大,可还是“小”,因其还有“人”的概念。
因此,那个荆人也是有境界的,他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能说出这样的话,可见其修为也不简单。而孔子之所以被老子给安在境界的最底层,是因为孔子在这里有作秀之嫌,而且是画蛇添足,蛇被添了足之后,已经不是当初的蛇了,是以老子特别加以纠正。
楚人失弓的故事
楚人失弓
据说楚王打猎时丢失一张弓,下属十分着急,到处寻找,楚王阻止下属去寻找,他说:“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
第一层境界:楚王胸襟开阔。
儒家:《孔子家语·好生》中说,楚王出游,亡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闻之,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第二层境界:孔子认为,楚王的度量还不够大,爱人,不应只爱自己国人,而应爱世人。因此,他觉得,应该把楚字去掉,“何必楚也。”改成“人遗弓,人得之”。在孔子眼中,没有所谓的楚人,齐人,秦人,赵人,天底下只有一种人而已。
道家:《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里老子说: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
第三层境界:老子认为,“人”字也可以去掉,变为“得之,失之”。孔子看重的是为人之道应如何如何,而老子觉得,天人合一,人也是自然一部分。如果孔子眼中只是偌大的地球村,那老子眼中便是浩瀚苍穹。人在其中,只会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无知,从而更加懂得“得”与“失”。
佛家:明末高僧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楚失弓》中评论说:“求其所谓我者不可得,安求其所谓弓也、人也、楚也。”
第四层境界:莲池大师认为,在修行者眼中万物皆空,弓也好,楚也好,人也好,我也好,万般都是幻象,诸项皆空,无所谓得失。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正正知识网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xiaoyugongzuoshi@foxmail.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