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弓荆得的故事

荆弓荆得的故事“荆弓荆得”(又为“楚弓楚得”)形容不要患得患失。荆(楚)国有个人把弓丢了,却不愿意去找,说:“荆人掉的,荆人会拣到,又何必去找呢?”孔子知道了说:“把‘荆’字去掉就好了。”老子知道了说:“把‘人’字去掉就好了。”儒家重人,讲人应该大公无私

“荆弓荆得”(又为“楚弓楚得”)形容不要患得患失。荆(楚)国有个人把弓丢了,却不愿意去找,说:“荆人掉的,荆人会拣到,又何必去找呢?”

孔子知道了说:“把‘荆’字去掉就好了。”老子知道了说:“把‘人’字去掉就好了。”儒家重人,讲人应该大公无私,而道家重道,所以讲出一个道理。

人遗弓人得之的典故是什么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

翻译:荆(楚)国有一个人遗失了弓,但是不愿意去找,(他)说了:“荆国人掉的它,荆国人拣到它,又何必去找呢。”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说:“去掉那‘荆’字就好啊。”老子听了孔子的话就说:“把‘人’字去了就对了。”

感:由此看出,道家与儒家的区别所在。儒家以教化人人为己任,希望人人友善相待。道家以自然为本,凡事需遵照规律。得与失之说,正合了“塞翁失马”这个故事的道理。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

出自秦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原文: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

译文:楚国有人丢了一张弓,(但)不肯去寻找,他说道:“楚国人丢了的,肯定被楚国人捡到了,何必去找?”孔子听到了这事,说道:“去掉‘楚国’(这两个字)更好。”老子听到了这事,说道:“倘然去掉‘人’(字)就更好了!”

扩展资料:

这个荆人实际上潜意识里是把整个荆当作一个大家庭来看待的,但荆人“小”因其还有“国”(族)的概念。而到了孔子这里:有人丢了东西,有人捡到了它,这没有损失啊!这话这样子理解没错吧,孔子认为他的心里装着全人类,可谓伟大之极。

实际上,这件事的意义却不是如此的,而是,孔子潜意识里还对丢去的弓念念不忘,有人丢了东西,有人捡到了它–那要是没人捡到呢?又当如何呢?孔子要比荆人大,可还是“小”,因其还有“人”的概念。

因此,那个荆人也是有境界的,他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能说出这样的话,可见其修为也不简单。而孔子之所以被老子给安在境界的最底层,是因为孔子在这里有作秀之嫌,而且是画蛇添足,蛇被添了足之后,已经不是当初的蛇了,是以老子特别加以纠正。

楚人失弓的故事

楚人失弓

      据说楚王打猎时丢失一张弓,下属十分着急,到处寻找,楚王阻止下属去寻找,他说:“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

    第一层境界:楚王胸襟开阔。

    儒家:《孔子家语·好生》中说,楚王出游,亡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闻之,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第二层境界:孔子认为,楚王的度量还不够大,爱人,不应只爱自己国人,而应爱世人。因此,他觉得,应该把楚字去掉,“何必楚也。”改成“人遗弓,人得之”。在孔子眼中,没有所谓的楚人,齐人,秦人,赵人,天底下只有一种人而已。

    道家:《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里老子说: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

    第三层境界:老子认为,“人”字也可以去掉,变为“得之,失之”。孔子看重的是为人之道应如何如何,而老子觉得,天人合一,人也是自然一部分。如果孔子眼中只是偌大的地球村,那老子眼中便是浩瀚苍穹。人在其中,只会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无知,从而更加懂得“得”与“失”。

    佛家:明末高僧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楚失弓》中评论说:“求其所谓我者不可得,安求其所谓弓也、人也、楚也。”

    第四层境界:莲池大师认为,在修行者眼中万物皆空,弓也好,楚也好,人也好,我也好,万般都是幻象,诸项皆空,无所谓得失。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正正知识网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xiaoyugongzuoshi@foxmail.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3月29日 上午8:46
下一篇 2023年3月29日 上午8:46

相关推荐

  • 顺手牵羊

    顺手牵羊【拼音】shùn shǒu qiān yáng【成语故事】梁山泊好汉们在宋江的带领下打败辽国的入侵,又奉命清剿河北的田虎动荡。在清剿的过程中,田虎的大将马灵会巫术,被公孙胜破解。马灵如飞逃去,戴宗作法也追不上。恰好碰到花和尚鲁智深,一禅杖把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高斯巧解数学题

    高斯巧解数学题高斯是德国杰出的数学家、物理学家,近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高斯上小学后,对数学很感兴趣。有一天,数学老师白尔脱又有点不大高兴。他一走进教室,就板着脸对同学们说:“今天德课是你们自己算题,谁先算完,谁就先回家吃饭。”说着,就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有哪些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有哪些  喃喃自语 全神贯注 兴致勃勃 兴高采烈 呆若木鸡将信将疑 含情脉脉 坐卧不安 怅然若失 忸怩作态没精打采 沉吟不决 张口结舌 张皇失措 迟疑不决局促不安 忍俊不禁 哑然失笑 幸灾乐祸 若无其事若有所失 若有所思 和颜悦色 和蔼可亲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谁

    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谁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孙膑。孙膑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军事家,早年因为受到庞涓的陷害而身体残疾,后来投奔到齐国,得到齐威王的赏识,被任命为军事,随后辅佐田忌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 围魏救赵的故事讲的是在公元前354年,魏国的军队将赵国

    教育知识 2023年3月28日
  • 日暮苍山远下一句是什么

    日暮苍山远下一句是什么“日暮苍山远”的下一句是“天寒白屋贫”,这句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的句子,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首句写日暮山远,次句写投宿的人家,后两句写风雪交加、犬吠人归的情景。全诗语言朴实浅显,写景如画,叙事虽然简朴,含意

    教育知识 2023年3月28日
  • 防溺水教育的儿歌

    防溺水教育的儿歌防溺水教育的儿歌(一)我防溺水有高招,大人陪伴第一招。私自游泳很危险,不去深水很重要。我防溺水有高招,游前热身第二_招。伸手踢腿弯弯腰,预备动作不可少。我防溺水有高招,解除抽筋第三招。赶紧上岸很重要,喝补糖水解疲劳。防溺措施要知道,可逞能不

    教育知识 2023年3月28日
  • 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招生专业及最好的专业有哪些

    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招生专业及最好的专业有哪些舞台艺术设计专业,戏曲表演专业,舞蹈表演专业,广告与会展专业,编导专业,影视表演专业,电视节目制作专业,摄影摄像技术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舞蹈表演专业,主持与播音专业,影视动画专业,音乐表演专业,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艺术

    教育知识 2023年3月27日
  • 读书有什么好处

    读书有什么好处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在这个知识竞争激烈的时代,知识的卓越能让人睿智,读书能改变命运. 读书能陶冶情操、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从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所以,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 古人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说粗浅一点,人是

    教育知识 2023年3月29日
  • 立秋后还热吗

    立秋后还热吗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

    教育知识 2023年3月29日
  • 墨守成规的主人公是谁

    墨守成规的主人公是谁  墨守成规的意思: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出处:清·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朱尝墨守以为准的也。” 墨守成规的主人公是谁:墨子   

    教育知识 2023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