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遗爱”对离去的人的怀念,或赞颂离去官员的政绩。召虎是周宣王时的一位大臣,人们称他为召伯。他巡行各地时,不要老百姓为他盖房子,都是在路边的甘棠树(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下搭个草棚办公、过夜,连草棚的边也不要人来修剪。
召伯死后,老百姓很怀念他,对甘棠树都不忍伤害,他们唱道:“茂盛的甘棠啊,不要剪不要伐,召伯搭过草棚。茂盛的甘棠啊,不要剪不要败,召伯休息过。茂盛的甘棠啊,不要剪不要拜,召伯说过的。”孔子说:“我看见甘棠就像看见宗庙一样肃然起敬。”
甘棠遗爱——《诗经·召南》第五首《甘棠》赏析
原诗:
《诗经·召南·甘棠》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注释:
(1)蔽芾(fèi):树木高大、树叶茂密的样子。蔽:诗中就是遮避风雨的意思。芾:指树叶出生的样子。《诗经·小雅·我行其野》中有:“我行其野,蔽芾其樗。”的句子。
(2)甘棠:木本植物名,落叶乔木,即棠梨树,又名杜梨树,花粉红色,果实呈扁圆状,可以食用,味道甜,所以叫甘棠。
(3)翦:同“剪”。诗中指剪其枝叶。
(4)召(shào)伯:即召公,姬姓,名奭(shì),西周开国功臣,建立臣属于西周的诸侯国燕,留在镐京辅佐周成王,采邑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召伯、召公奭。
(5)茇(bá):本义为草舍,此处用为动词,指居住在草舍里。
(6)败:伐,毁坏。
(7)憩(qì):休息。
(8)拜(bá):“扒”字的通假字,一说屈、折。
(9)说(shuì):“税”字的通假字,休憩,止息。
我自作译文:
棠梨树枝繁叶茂,绿叶婆娑,不要去剪不要去砍,要爱护它,召伯曾在树下面居住过。
棠梨树枝繁叶茂,绿叶婆娑,不要去剪不要去折,要爱护它,召伯曾在树下面休息过。
棠梨树枝繁叶茂,绿叶婆娑,不要去剪不要去攀,要爱护它,召伯曾在树下面停留过。
历代诗旨辨析:
毛诗序:“《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郑笺云:“召伯听男女之讼,不重烦百姓,止舍小棠之下而听断焉,国人被其德,说其化,思其人,敬其树。”
《左传·襄公十四年》:“ 武子之德在民,如周人之思召公焉,爱其甘棠,况其子乎?” 杜预 注:“ 召公奭听讼,舍於甘棠之下, 周人思之,不害其树,而作勿伐之诗,在《召南》。”
朱熹《诗集传》云:“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而不忍伤也。”
历代文人墨客也写下了大量歌咏召公及“甘棠遗爱”的诗文,其中尤以薛成兑的七绝《召伯甘棠》流传最广,原诗:“蔽芾诗章留古今,召公仁政得民心。甘棠剪伐犹知护,足见当年遗爱深。”
我自作诗意赏析:
这首诗通过劝告的口吻告诉人们不要去砍伐攀折甘棠树,以对甘棠树的爱护的正面描写,侧面写出了人们对召公的怀念,这种由写树到怀人的表达方式,就是爱屋及乌的表现,也是一种深爱的表达方式。写树而不写人,又表达地极其含蓄委婉。通过怀人的表达进一步赞美了召公的贤能和美德。
甘棠树下祖祖辈辈生活的的人们通过口口相传,而让一代代的人们记住这棵树是召公当年歇息过的地方,我们可以设想,甘棠树到了春季,枝繁叶茂,满树的梨花盛开,肯定会有不懂事的小孩子攀折,那么大人就会告诉小孩子,这棵树是召公当年歇息过的树,不能攀折,要爱护树木。到了秋季,满树的梨子成熟了,硕果累累,嘴馋的小孩子肯定会攀上甘棠树,采摘梨子,一不小心就会弄折枝条,大人们也会告诫小孩子,不要去攀折这棵甘棠树,这是召公当年休息过的地方,当不懂事的小孩子慢慢长大后,他也就知道了召公是谁了,也就从父辈或者祖辈的口中知道了召公的贤能和美德,召公的贤能或许就这样通过这棵甘棠树而代代心口相传下去。
“甘棠遗爱”和其意义:
召公的贤能和美德,体现在一个叫做“甘棠遗爱”的故事里。司马迁在《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载得比较明确:“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这就是“甘棠遗爱”这个故事的来源。
《史记》中说召公治理管辖的地方,实行礼乐之政,经常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察访民间疾苦,召公出行一切从简,休息时从不占用来百姓的房子,召公有一次来到宜阳县,只在一棵高大的甘棠树下停车驻马、搭建草舍,白天就在甘棠树下听讼决狱,听政理政,解决民生疾苦,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老百姓,召公都一律平等对待,晚上的时候召公就在甘棠树下搭建的草舍中过夜。
召公以身作则,勤勉政事,一视同仁的行政作风,体恤百姓疾苦,不搅扰百姓,而为民众排忧解难的品德,使当地的人民深受感动。召公治理过的地方,人们都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发展生产,社会也很稳定,人民也很团结。召公死后,人们怀念召公,感其恩而戴其德,也许是睹物思人吧,召公曾在下面休息过的这棵甘棠树就成了人们的念想,人们还做了一首《甘棠》诗用以怀念召公德。“甘棠遗爱”的故事也成了为百姓遮风挡雨,为百姓排忧解难,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惠政于民的象征。
古老的甘棠古村,至今还流传着召公听政的三个故事。许多民间传说和地方志的资料中也都记载着召公听讼甘棠树下的故事,其中“甘棠遗爱”的故事更是源远流长。
第一个是“怀保小民”的故事:召公通过察访获悉,一个下人因为损坏了劳动工具,他的主人就把他捆绑起来责打。召伯就把他叫来,并谆谆教导,下人损坏劳动工具是小事,而你责打他,是不对的。责打劳动者,是损坏创造财富的行为。礼制要求不同分工的人,都要各安其位,各尽其责,社会方能繁荣发展。“怀保小民”体现了召公体察百姓疾苦,见微知著,悉心爱护普通劳动者的美德。只有“怀保小民”才能使社会安定、人民团结。
第二个是“婚嫁六礼”的故事:召公在乡间巡视期间,见两名男子为夺妻而斗殴打架。西周之前,女子的婚嫁是没有任何的仪式的,无证无凭,因而容易引起争论。召公为了解决这一现象,也为稳定家庭秩序,确立夫妻名份,从而制定出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婚嫁六礼”,“婚嫁六礼”为婚姻的庄严神圣和夫妻双方的义务责任,提供了有法可依,有据可循的婚姻制度。
第三个就是“甘棠遗爱”的故事:召伯巡视乡里,不占用来百姓的房子,搭建草舍于甘棠树下。他说:“不劳一身,而劳百姓,不是仁政。”为了百姓安宁,宁可自己吃苦受累,这才是官员应该有的样子。甘棠,成了为百姓遮风挡雨,为百姓排忧解难,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惠政于民的象征。棠阴,已成良吏政绩的代称。
结语:
通过以上三个有关召公的故事,尤其是“甘棠遗爱”的故事,确实能看出召公的贤能与美德,召公作为位列三公的高级官员,能够与普通的老百姓深入交流,面对面的沟通,亲自了解民生问题,也不讲排场,摆官架子,这一点就深得民心;能够以身作则,勤勉政事,一视同仁,使人各得其所,这就是施行善政的表现;能够做到不搅扰老百姓,而在甘棠树下修筑草舍、听政休息,这就是关爱老百姓的表现。可见一个真正地为老百姓做好事,真正的为政清廉的人,老百姓是不会忘记他的。
甘棠遗爱的成语典故
典源
《毛诗正义》卷一之四〈国风·召南·甘棠〉毛诗序:「〈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诗曰:「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左传·襄公十四年》:“ 武子之德在民,如周人之思召公焉,爱其甘棠,况其子乎?” 杜预 注:“ 召公奭听讼,舍於甘棠之下, 周人思之,不害其树,而作勿伐之诗,在《召南》。”
《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
释义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此为周人怀念召伯德政的颂诗。后因以“甘棠遗爱”等颂扬离去的地方官。
同源典故
劭伯树 南山遗爱 召伯遗泽 召公棠 召南棠 思召伯 爱棠 憩棠 忆召公 忆甘棠 故国裁棠 棠影 棠户 棠树 棠树政 棠树遗爱 棠花 棠芾 棠茂 棠叶 棠遗善政 棠郊
运用示例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回:“这个异种,大约就是武则天留下的“甘棠遗爱 ”。 ”
《冷眼观》第七回:“做父母官的能爱民如子,替百姓伸冤理屈……地方上绅民无以为报,就公众捐建这座去思碑,以为甘棠遗爱的纪念。”
唐 张垍 《奉和岳州山城》:“讼虚棠户曙,观静竹檐曛。”
宋 梅尧臣 《送棣州唐虞部》诗:“风俗已如此,憩棠无讼争。”
《艺文类聚》卷七七引 南朝 梁 刘孝绰《栖隐寺碑铭》:“ 召棠且思, 羊碑犹泣。”
清 赵翼 《青山庄歌》:“令孙继起为方伯,分陕曾栽召伯棠。”
相关阅读
关于召公的记载,官方的典籍中很少见到,唯一可信的资料,便是《诗经》的记载。诗经是纯粹的民歌,动人民口传口唱的歌,可见一个人真正地为人民做了好事,真正的为政清廉,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召公没有留下巨著鸿篇,没有留下警世名言,甚至没有能够留下只言片语。然而,他却把自己留给了煌煌三千年历史,留给了一代一代生息繁衍的中华民族的子孙。历史与道德的承传有时候是不需要文字的。一种伟大的精神是依靠生息着的民众的拥戴,是依靠社会主流的支撑与包容而继往开来的。精神本来是无形的,而融汇与吸纳的形式和流程,却是可见的。
召公姓姬名奭,周武王的弟弟,因他的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县西南),故称召公,亦称邵公。周召分陕后,据《史记》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
《诗经》里有《甘棠》诗一首,其诗为:“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公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翻译成现代话:棠荫茂盛树萌长,千万别砍伤,召公曾用它做房。棠荫茂盛树萌长,千万别砍劈,召公曾在此休息。棠荫茂盛树萌长,千万别动手,召公曾在此逗留。
成语故事
出自《诗经·周南》
周武王灭了殷商,建立了周朝。他死后,把江山传给了儿子周成王。周成王即位的时候年幼,幸好有两个贤臣辅佐他。这两个贤臣,一个是周公,一个是召公。召公配合周公做工作,他为辅佐周朝呕心沥血,政绩也非常显赫,因此大家又尊称召公为召伯。
召公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到基层去,深入各地方去办公。有一次,召公到他的分地召地(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南)去办公。当时天气炎热,召公就不在屋里待着,而是每天在一棵甘棠树(在今岐山县刘家塬村学校内)下办公。召公在当地待了不少天,处理民间事务;他办事非常认真公正,给老百姓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具体难题。他走了之后,老百姓十分怀念他,说:这样的好官太少了。不仅到我们百姓中来,而且就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办完了公,也不吃我们老百姓的东西,也不喝我们老百姓的东西。如果天下的官员都像他这样的话,不就太好了吗?
由于百姓非常怀念他,所以不许任何人动他曾经办公过的那棵甘棠树。《诗经》里有一段描述这件事情: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什么意思呢?蔽芾甘棠是说甘棠树刚刚长出小树苗。由于召公是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的,召伯所茇,所以,在这些甘棠树还没长成大树的时候,不要把它伐了,也不要伤了它的树枝,这就是勿剪勿伐。第二句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就是说要把甘棠树好好养着,别让它枯死了。为什么?因为召伯所憩,就是召公曾经在这个地方休息过。第三句,说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就是说一定要好好地侍弄这树,因为召伯所说,说在古时就是住宿,就是说召公曾经在这里住宿过。从《诗经》这几句诗,我们可以看出,召伯作为一个国家官员,在基层百姓中享有多么高的威望。召公通过认真替百姓做事,换来了百姓对他的爱戴,也留下了这条成语。
召公与甘棠遗爱
召公,姓姬,名奭(shì),西周名臣。在周王朝兴盛过程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从《尚书·召诰》以及司马迁《史记》的个别篇章我们可以知道:召公奭乃文王之庶子。在兴周灭商的斗争中,他是积极的参与者和主要人物。他循行南国,布文王之化;结交盟国,争取人心,为伐纣灭商奠定了一定的群众基础。武王即位后,召公与姜尚、周公旦等一起帮助武王完成了讨伐殷纣的大业,建立起强大的周王朝。之后,他奉命释放了被囚禁的殷商逸民箕子,受封于燕。成王年幼即位,周公旦代行政事,召公为太保,治理自陕(今河南陕县)以西的广大区域。周公归政后召公奉成王之命营建东都洛邑。洛邑建成,召公在洛河岸边作《召诰》昭示天下。适淮夷和奄国发动叛乱,周公、召公带兵讨伐,消灭了奄国,稳定了东方。成王临终前托付召公、毕公辅佐太子钊。成王死后,召公在先王庙中告诫太子钊要“务在节俭,毋多欲,以笃信临之”,作《顾命》,立钊为康王。
可见,召公是周朝初年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德高望重的股竑重臣,为建立、稳定、巩固西周政权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他的采邑在召(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部),位列三公,故称召公;又因他曾与周公旦辅佐成王,“作上公,为二伯”,故又称召伯。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又有人称之为燕召公。
召公以德治国,为完善和发展周礼做了大量工作,历史上有名的“甘棠遗爱”就是召公德治思想的最有力见证。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朱熹《诗集传》云:“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
“甘棠遗爱”这一千古佳话,在周王朝发祥地岐山境内得到许多实物的佐证。今岐山县城西南十里许的刘家塬村有召公祠,祠内有甘棠树及慈禧太后题、光绪皇帝御赐“甘棠遗爱”匾额一块。乡老皆言祠内之古甘棠乃《诗经·甘棠》一诗所咏之树。周公庙内尚存一高230厘米、宽74厘米、厚15厘米的石碑。该碑是清道光25年春岐山县令李文瀚在召公祠观赏甘棠开花绘成一幅图后经邑人武澄勒石而成,上刻有甘棠图案、“召伯甘棠图”五个篆字及《甘棠图记》草书。“甘棠远荫”为岐山八景之一。另外翻阅历史、地理典籍《括地志》、《水经注》、《史记索隐》、《诗集传》及《岐山县志》,均有这方面的记载。几千年来,文人墨客也写下了大量歌咏召公及“甘棠遗爱”的诗文,其中尤以薛成兑的七绝《召伯甘棠》流传甚广,诗云:“蔽芾诗章留古今,召公仁政得民心。甘棠剪伐犹知护,足见当年遗爱深。”
(原载1996年第3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相关地名
如果你翻开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查找“绵诸”这个词条,你不难会发现“绵诸戎”这个词条。原来“绵诸”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绵诸大约是西周末年由西东迁而进入甘肃,最后定居秦地天水的。《括地志》记载:绵诸城,秦州秦岭县北五十六里,汉绵诸道,属天水郡。其绵诸故城,在今天水东50里之邽山下,至今仍保留有古城遗址。天水市北道区社棠镇有绵诸村。绵诸是与秦早期立脚的秦邑及犬丘距离最近的一部,因与秦国相邻,开始与秦保持着友好关系,后臣服于秦,最后为秦所灭。当时,西戎诸部落中较强的是绵诸(在今甘肃天水市东)、义渠(在今甘肃宁县北)和大荔(今陕西大荔东)。其中,绵诸有王,住地在秦的故土附近,与秦疆土相接。正好,绵诸王听说秦穆公贤能,派了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隆重接待由余,向他展示秦国壮丽的宫室和丰裕的积储,向他了解西戎的地形、兵势。又用内史廖的策略,挽留由余在秦居住。同时,给绵诸王送去女乐二八。动听美妙的秦国音乐舞蹈,使戎王大享眼耳之福。他终日饮酒享乐,不理政事,国内大批牛马死亡,也不加过问。等到绵诸国内政事一塌糊涂,秦穆公这才让由余回国。由余的劝谏,受到戎王的拒绝。在秦人的规劝下,由余终于归向秦国。秦穆公以宾客之礼接待由余,和他讨论统一西方戎族的策略。
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军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绵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绵诸王。秦穆公乘胜前进,二十多个戎狄小国先后归服了秦国。秦国辟地千里,国界南至秦岭,西达狄道(今甘肃临洮),北至朐衍戎(今宁夏盐池),东到黄河,史称「秦穆公霸西戎」。周襄王派遣召公过带了金鼓送给秦穆公,以表示祝贺。
前457年 周贞定王十二年秦厉共公二十年,秦厉共公率兵攻打绵诸戎。前395年周安王七年秦惠公五年,秦攻灭绵诸戎,此后,绵诸逐渐和秦人融合。西汉改称设置绵诸道。西汉有绵诸道,属天水郡。今天的社棠镇有绵诸村,应该说这里说就是绵诸城了。
绵诸城故城在社棠绵诸村,北依硅山南临渭水,座落在北坪之上。绵诸为先秦时西戎部落秦灭其族,此地当为绵诸戎故地。史载:秦有绵诸戎,属陇西郡,汉置绵诸道,属天水郡,后魏置绵诸县属洛阳郡,西魏省去。晋大兴初年,南阳王保故将陈安曾据绵诸。
绵诸以前也叫“杨家城子” 传为九百多年前大宋与西夏王朝征战之前沿。北宋英宗年间,西夏李谅祚南犯,兵略筚篥(今杨家城子),劫生户西徙,陇上地空百里。知秦州马仲甫奏请筑城屯兵,充军实,省粮运,以防西夏。秦凤路副都总管韩琦向朝廷奏准以杨业之孙、杨延昭之子杨文广知秦州以督其事。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七月,杨文广筑绵诸,名筚篥城。民间流传剧目中“杨家将”之六郎称杨延景,然《宋史》言“杨延昭本名延朗,后改焉。”记杨业“有子延朗、延浦、延训、延瑰、延贵、延彬,”独无延景之名。
今绵诸村多为杨姓,村人自称为“杨家将”之后。
明朝,天水一带道教盛行,有“陇上三观”:“崇祯观”“玉泉观”“伯阳观”,其中“崇祯观”就在社棠镇的庙山之上。有“八棵柏树九座殿”之说,山上除八棵特别粗壮的柏树之外还有无数的其它的树。称为“社树坪”“社”字在字典中为庙宇的意思。树中有庙,且在山上,所以叫“社树坪”。后人感周朝“甘棠遗爱”故事和孔子言:“我看见甘棠就像看见宗庙一样肃然起敬。”改称为社棠,天水之社棠地名由来如是。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正正知识网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xiaoyugongzuoshi@foxmail.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