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释义:“非”,不是。“孰”谁。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故事: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轻描谈写他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竞派刺客去暗杀赵盾。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直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一个名叫赵穿的人杀死。
成语故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出自《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无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一个熊掌,晋灵公嫌他炖的不够烂,就命人把厨师处死。随后,两个官人把这个厨师的尸体装在筐里,抬到宫外准备埋葬。
这正好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问两人要去做什么,两个官人如实说了。他们听后非常气愤,觉得晋灵公这样做太过分,决定进宫劝谏晋灵公。
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直到士季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轻描淡写地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你不用说了,我今后一定改正,你退下吧。”
士季听晋灵公如此说,态度也就温和起来,说道:
“除了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一定会是一个好的国君。有了明君,我们晋国就能兴旺发达了。”
晋灵公只是嘴上说说,并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依旧残暴,不听劝谏。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赵盾,最后竟派刺客暗杀赵盾。没想到刺客被赵盾的人格折服,宁可自杀,也不愿去杀正直忠贞的赵盾。
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被一个名叫赵穿的人杀死了。
后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一成语,表示我们都是普通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都有可能犯错误。
每天一篇伊索寓言故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说,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人人皆会犯错。面对过错,唯有选择坦诚接受,才能在错误中吸取教训,下次才会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但有些人犯错误后,却不想承担错误,总想着推脱责任。这个人就是伊索寓言故事中《山羊和牧人》中的牧人。
某日,牧人吆喝着把羊群赶回羊栏。其中一只山羊贪吃牧草,磨磨蹭蹭,远远地落在了羊群的后面。牧人朝山羊掷了一块石头,不偏不倚,正好打断了山羊的一只角。
牧人担心被主人责备,恳求山羊不要告诉主人。山羊说:“就算我不说,主人也会看见呀!”
故事中的牧人,犯了一个如此明显的低级错误,却在第一时间里想着如何去逃避错误,掩盖过失。
这个牧人身上折射出我们很多人的影子。平日里,我们在犯错后,又有多少人没有做过:“每个人都有一段悲伤,想隐藏却又欲盖弥彰。”之事呢?
其实,过错就是一张蜘蛛网。无论我们选择直视,或选择视而不见,它都一直会在某个角落里,看着我们,永远不会消失。
过错,既是诚实的试金石,也是责任心的炼金石。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一颗勇于面对的诚实和敢于承担的责任。
不要让过错亵渎了我们的善良,更不要让自己为了掩饰过错,而让良心沉浸在在深深的自责中,后悔难过。
过错,是人生中的小考验。只有通过这一次次的小考验,我们才能更快地成长。
最后,伊索借这则小故事,阐述的大道理是:“所犯过错昭然若揭,掩人耳目徒劳无益。”
人非圣贤谁能无过
人非圣贤谁能无过意思是: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出自士季,并非孔子)
故事背景:春秋时期,晋灵公十分残暴,滥杀无辜,大臣赵盾和士季,进宫劝谏,晋灵公态度冷淡,不情愿地认错。士季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晋灵公根本听不进,于是派人暗杀赵盾。人们奋起反抗,赵穿将穷凶极恶的晋灵公杀死。
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有过能改,不再犯错误《尚书·伊训》中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话,是说我们与人相处的时候,不求全责备,检查约束自己的时候,也许还不如别人。
要求别人怎么去做的时候,应该首先问下自己能否做到。推己及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团结别人,共同做好工作。一味地苛求,就什么事也办不好。
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有过能改,不再犯错误《尚书·伊训》中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话,是说我们与人相处的时候,不求全责备,检查约束自己的时候,也许还不如别人。
我们生活中很多的事情例子比比皆是,我给大家讲个古代发生的一件事情吧。
齐国的孟尝君事战国四公子之一,以养士和贤达而闻名。他的门客有时多达千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可以投其门下。他一视同仁,不分贵贱。他因养士而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国家。
有一次,孟尝君的一个门客与孟尝君的妾私通。有人看不下去了,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孟尝君:“作为您手下的门客,却背地里与您的妾私通,这太不够义气了,请您把他杀掉。” 孟尝君说:“看到相貌漂亮的就喜欢,是人之常情。这件事先放在一边,不要说了。”
一年以后,孟尝君召见了那个与他的妾私通的人,对他说:“你在我这个地方已经很久了,大官没得到,小官你又不想干。卫国的君王和我是好朋友,我给你准备了车马,皮裘和衣锦,希望你带着这些礼物去卫国,和卫国国君交往吧。”结果,这个人到了卫国并受到了重用。
后来齐卫两国故交断交了,卫君在他的劝说和威胁下,最终放弃了进攻齐国的打算。齐国人听说了这件事后,说:“孟尝君真是善于处事,转祸为福的人啊。”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正正知识网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xiaoyugongzuoshi@foxmail.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