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虎作伥的故事

为虎作伥的故事唐穆宗长庆年间,传说有个处士马拯,听说衡山祝融峰人住着一个伏虎长老。他带了一个童仆,上山去拜访那位长老。他登上祝融峰,见到一座佛寺里,果然有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很热情,一定要留马拯吃饭,可是厨房里的油和盐正巧用完了。马拯就叫童仆下山去

唐穆宗长庆年间,传说有个处士马拯,听说衡山祝融峰人住着一个伏虎长老。他带了一个童仆,上山去拜访那位长老。

他登上祝融峰,见到一座佛寺里,果然有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很热情,一定要留马拯吃饭,可是厨房里的油和盐正巧用完了。马拯就叫童仆下山去买油盐。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门。马拯独自一人站在寺边观赏山景。这时,从山下又来了一个叫马沼的隐士。两人互通姓名之后,马沼说他在半山腰看见一只猛虎在叫人……马拯问了那人的年龄、容貌、衣着,惊叫道:“那是我的童仆!”马沼又说:“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后,忽然变成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不一会,老和尚回来了,马沼轻声对马拯说:“正是这个和尚。”天晚了,老和尚要请他们住僧房,两人却喜欢住在斋堂里。他们把门紧紧闩上,观察着外面的动静。半夜里,有只老虎几次来撞门,两人用力顶住,门才没有被撞开。两人决心要除掉这只吃人的老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第二天一早,两人说是后院一口井里传出怪声音,把老和尚骗到井边。当老和尚凑到井口看时,马沼一用力,把他推下井去。和尚一落水,立刻变成了老虎。两人搬来大石头,把它砸死了。两人下山时迷了路,后来幸亏遇见一个猎人,就住在搭在树上的窝棚里过夜。
半夜里,马拯突然被树下的人声吵醒。他借着月光一看,竟有几十个人,叫嚷着要替老虎报仇。猎人告诉他们,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死后却替老虎开道,成了伥鬼。马拯骂道:“你们这些伥鬼,死在老虎嘴里,还要为它痛哭、报仇!”
古代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还要为老虎效力。成语“为虎作伥”由此而来,现比喻为坏人做帮凶。

为虎作伥的故事 为虎作伥的寓言故事

从前,在一个山洞里,住着一只凶猛无比的老虎。有一天,它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里去猎取食物。正在这时候,老虎看见不远处有一个人正地走来,便猛扑过去,把那个人咬死,把他的肉吃光。但是老虎还不满足,它抓住那个人的鬼魂不放,非让它再找一个人供它享用,不然就不让他的鬼魂获得自由。那个鬼魂居然同意了,于是,他就给老虎当向导,终于遇到第二个人了。鬼魂先过去迷惑遇到的人,然后把那人的衣服脱掉,好让老虎吃起来更方便。这个帮助老虎吃人的鬼魂,便叫做伥鬼。

后人根据这一传说,把帮助坏人做伤天害理的事情,称为“为虎作伥”。成语为虎作伥意思是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为虎作伥的成语故事

为虎作伥的成语故事:

有个叫马拯的读书人,爱好游历山水。这一天,他来到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衡山风景秀丽,马拯忘情山水,在松林间转悠,不知不觉到了黄昏,看来这个晚上他是走不出去了。

马拯正着急,忽然看到前面大树上搭着一个窝棚,上面一个猎人正朝他示意。马拯一低头,看见原来就在前面不远是猎人设的一个陷阱,马拯吓了一跳说:”好险!”

猎人从树上跳下来,问道:”你是什么人?怎么天黑了还在林子里转悠?”马拯把自己贪恋山水而忘了时间的事说给猎人听了。猎人说:”这里老虎很多,十分危险,你一个人不要再走了,就在我这里过一夜吧。”猎人边说,边走到陷阱边,架好捕虎用的机关,然后带马拯登上大树的窝棚。马拯一个劲道谢。

半夜里,马拯从睡梦中醒来,忽听得树下叽叽喳喳有许多人在讲话,声音越来越近。马拯警觉起来,借着月光,看见前面走来一大群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总共怕有几十人。这些人走到马拯和猎人栖身的大树近旁时,忽然走在前面的那人发现了陷阱,十分生气地叫起来:”你们看!是谁在这里暗设了机关陷阱,想谋害我们大王!真是太可恶了!是谁竟敢如此大胆!”说着,和另外两个人一起将猎人设在陷阱上的机关给拆卸下来,然后才前呼后拥互相招呼着走过去了。

待这伙人走后,马拯赶紧叫醒猎人,把刚才的一幕告诉了猎人。猎人说:”那些家伙叫做伥,他们原本都是被老虎吃掉的人,可是他们变作伥鬼后,反而死心塌地为老虎服务,晚间老虎出来之前,他们便替老虎开路。”马拯听后明白了,他对猎人说:”那他们刚才所说的大王一定是老虎了。老虎可能不多久就要来了,你赶快再去把机关架好。”

猎人敏捷地从树上下来,把陷阱上的机关重新架好,刚登上大树,只听一阵狂叫,一只凶猛的老虎从山上直窜过来,一下扑到陷阱的机关上,只听”嗖”的一声,一支弩箭弹出,正中老虎心窝。只见老虎狂暴地跳起,大声吼叫,叫声直震得松林发抖,老虎挣扎了一阵,倒在地上死了。

老虎巨大的哀叫声,惊动了已走了很远的伥鬼们,他们纷纷跑回来,爬在胸口还流着血的死老虎身上大哭起来,边哭还边伤心地哀号着:”是谁杀死了我们大王呀!是谁杀死了我们大王呀!”

马拯在树上听得明白,不由得大怒,他厉声骂道:”你们这些伥鬼!自己是怎么做鬼的?还一点不知道,你们原本就死在老虎嘴里,至今还执迷不悟,还为老虎痛哭!真令人气愤!”

这些伥鬼,自己明明被坏蛋害死,可是死后还要做坏蛋的帮凶,实是可恨。

故事寓意:

在法律规定里,帮凶与凶手同罪,因为帮凶不仅在实际上帮助了恶人干坏事,还助长了恶习风气,是间接鼓励坏人的违法犯罪,谋财害命的行为。成语告诉人们,恶人干坏事,始终是得不到好下场的,没有一个能逃脱法网,而那些帮助恶人作恶的帮凶,最终也逃脱不过法律的制裁。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正正知识网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xiaoyugongzuoshi@foxmail.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3月29日 上午8:51
下一篇 2023年3月29日 上午8:51

相关推荐

  • 安徒生童话的读后感

    安徒生童话的读后感《安徒生童话》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的童话集,共由166篇故事组成。该作爱憎分明,热情歌颂劳动人民、赞美他们的善良和纯洁的优秀品德;无情地揭露和批判王公贵族们的愚蠢、无能、贪婪和残暴。从幼年时代起,书就悄悄潜入我的生活,一路走来,他陪我哭、陪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少儿读物《不上补习班的第一名》读后感

    少儿读物《不上补习班的第一名》读后感读书笔记是大家平时在读书时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内容鉴赏,探讨主题,评论人物,评品语言或者读后感记下来,也可以摘抄下你感兴趣的精美语句,语段,词语。今天,我和妈妈在书店买书,回家后,我随手拿了一本叫做作《不上补习班的第一名》的书,我便津津有味地

    教育知识 2023年3月29日
  • 猜五字口语的五个灯谜

    猜五字口语的五个灯谜1、当下离了家翁幼子,去探夫君(五字口语)。答案:别老小看他2、云深不知处(五字口语)。答案:说哪里去了3、人间重晚情(五字口语)。答案:老爱在一起4、归来华发苍颜(五字口语)。答案:还是老样子5、缘愁是个长(五字口语)。答案:高兴不起来灯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荔枝青色怎么放红

    荔枝青色怎么放红将未熟的青荔枝和成熟的香蕉苹果密封好放阴凉遮光处,借助香蕉苹果吸气时释放出来的丁二烯,对荔枝开展催熟,一两天左右荔枝便会放红。新鲜荔枝块头尺寸匀称,皮薄肉厚,颇具香味。选择时可先在手上轻捏,好荔枝的触感应当发紧且有延展性。恰当储存荔技的方式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四边形最多有几个钝角为什么

    四边形最多有几个钝角为什么四边形最多有三个钝角,因为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而一个钝角是大于90°,小于180°,我们才能够称其为钝角,由此可知当三个内角都大于90°时,剩下的一个角必定小于90°。 所谓的四边形指的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李太白跳月的故事

    李太白跳月的故事南京夫子庙前,有一座文德桥。听老辈人说,每逢冬月十五月亮当头的时候,站在桥头朝水上看,倒映在水里的月影子刚好分成两半:桥这边半个,桥那边半个。圆圆的月亮影子,为什么会分成两半呢?这里有段故事。传说唐朝大诗人李太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来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四恶是指哪四恶

    四恶是指哪四恶管子的四恶(四种厌恶的事)指的是忧劳、贫贱、危坠、灭绝;原文为:“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论语》中的四恶则指的是虐、暴、贼、有司。指四种厌恶的事,出自《管子·牧民》。《管子·牧民》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沉沦的作者是谁

    沉沦的作者是谁《沉沦》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其原本的名字叫做郁文,他不仅是我国现代的著名作家,也是一位备受世人尊敬的革命烈士。郁达夫从小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当中,他与徐志摩、厉麟似两人为中学同学。进入中学之后,郁达夫就开始积极地向各个报刊投稿

    教育知识 2023年3月29日
  • 五一国际劳动节起源地

    五一国际劳动节起源地五一国际劳动节起源地: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二十一万六千余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

    教育知识 2023年3月29日
  • 古人谈读书两则翻译

    古人谈读书两则翻译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我曾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