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一根汗毛也不肯拔。比喻此人非常吝啬、小气。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尽心》。
墨翟,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史称“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反对战争。
同一时期,还有一位叫杨朱的哲学家,他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别人进行侵夺。
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问杨朱道:“如果拔下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拔不拔?”
“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
禽滑厘又说:“假使能的话,你愿意吗?”
杨朱默不作声了。
孟子就此对杨朱和墨子作了评论:“杨朱主张的是‘为我’,即使拔下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张‘兼爱’,提倡爱世上所有的人,即使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只要对天下人有利,他也是心甘情愿的。”
民间故事二:
古代有个富翁,大家都叫他六叔,他十分吝啬。
由于他整天盘剥穷人,累得病倒了,差一点昏死过去。
三天后,他稍稍清醒了一下,看见屋里挤满了送终的亲友,想要表示什么。他的大侄说:“六叔,是不是还有两个亲人没见面?”他摇摇头。
二侄问:“是不是有笔银子放在哪里,不曾交代?”
还是他妻子明白,看见两根灯芯同时燃点,就挑掉一根。
这时六叔才微微舒了一口气。突然,快断气的六叔流着泪,凑近妻子的耳朵,想跟她说话。他说:“我死后,可把我留下的两张便纸分给前来吊孝的亲戚。”“我死后,别用棺材来盛我,挖个坑,把我埋了就成。”“我死后,不要请和尚念经,我在黄泉下自己会念经的。”“我死后,把我的皮剥下来,卖给皮匠;把我的毛拔下来卖给做刷子的人,一根别丢了……”
“一毛不拔”就是一根毛也舍不得拔掉丢失,形容极端自私。
一毛不拔的成语故事
一毛不拔的意思是连一根毛也不肯拔,比喻为人非常吝啬自私。
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墨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当时的哲学家杨朱和他的观点恰恰相反。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杨朱主张贵生重己。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问杨朱:“如果拔掉你身上的一根汗毛,就可以让天下人受益。你愿意吗?”杨朱说:“天下人的问题,岂是一根汗毛就能够解决的?”禽滑厘又说:“如果可以解决的话,你愿意吗?”杨朱不说话。
有人就此询问孟子的看法。孟子说:“杨朱主张以己为重,即便是拔掉自己身上一根汗毛就可以有益于天下人,他也不愿意做。一毛不拔,确实很自私啊。墨子的观点恰恰和杨朱相反,主张要仁爱世间所有人,只要对天下人有利的,他都愿意去做。即便磨秃了头项、走破了脚跟,他也没有任何怨言。这是很难得的呀!”
一毛不拔的故事和含义简短 一毛不拔的出处
1、一毛不拔的故事:
(1)墨翟,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史称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反对战争,同一时期,还有一位叫杨朱的哲学家,他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别人进行侵夺。
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问杨朱道:如果拔下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拔不拔,杨朱回答: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禽滑厘又说:假使能的话,你愿意吗?杨朱默不作声了。孟子就此对杨朱和墨子作了评论:杨朱主张的是‘为我’,即使拔下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张‘兼爱’,提倡爱世上所有的人,即使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只要对天下人有利,他也是心甘情愿的。
(2)含义:一毛不拔,汉语成语,意思是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原指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后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
3、《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一毛不拔的趣事典故
一毛不拔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这是一个和墨氏有关的典故,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毛不拔的趣事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毛不拔”源于《孟子·尽心上》。
战国时期的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对残酷的战争,主张“兼爱”和“非攻”。当时的杨朱却与墨子作对,竭力反对“兼爱”,主张“为我”。
有一天,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遇到杨朱,毫不客气地问道:“拔你身上的一根汗毛而能使天下的人都得到好处,你愿意不愿意?”杨朱听后摇摇头说:“天下的问题,决不是一根汗毛可以救济得了的。”禽滑厘反驳道:“这只是一种假设,如果拔你一根汗毛而能安定天下,你肯不肯?”杨朱听后默然不语。
孟子针对此事抨击杨朱道:“杨朱主张‘为我’,假如拔他身上一汗毛而对天下有利,他是决不会干的;墨子主张‘兼爱’,如果对天下有利,即使磨秃了头顶,磨破了脚板,他也是愿意干的。”
后来,人们用“一毛不拔”比喻非常自私悭吝的人。
【拓展内容】
成语资料
【拼音】yī máo bù bá
【释义】连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出来。形容为人十分吝啬,自私。
【出处】
1、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2、《笑林》: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近义】斤斤计较、锱铢必较、锱铢必较、爱财如命。
【反义】一掷千金、慷慨解囊。
【用法】贬义,用来形容人极度自私自利,自己的东西丝毫不肯拿出来。语法上一般作谓语、定语。
【灯谜】最吝啬的人——铁公鸡(一毛不拔)
【相关熟语】上等牙刷、凉水煺鸡、铁公鸡。
【成语故事】
古代有个富翁,大家都叫他六叔,他十分吝啬。由于他整天盘剥穷人,累得病倒了,差一点昏死过去。三天后,他稍稍清醒了一下,看见屋里挤满了送终的亲友,想要表示什么。他的大侄说:“六叔,是不是还有两个亲人没见面?”他摇摇头。二侄问:“是不是有笔银子放在哪里,不曾交代?”还是他妻子明白,看见两根灯芯同时燃点,就挑掉一根。这时六叔才微微舒了一口气。突然,快断气的六叔流着泪,凑近妻子的耳朵,想跟她说话。他说: “我死后,可把我留下的两张便纸分给前来吊孝的亲戚。” “我死后,别用棺材来盛我,挖个坑,把我埋了就成。” “我死后,不要请和尚念经,我在黄泉下自己会念经的。” “我死后,把我的皮剥下来,卖给皮匠;把我的毛拔下来卖给做刷子的人,一根别丢了……” “一毛不拔”就是一根毛也舍不得拔掉丢失,形容极端自私。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正正知识网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xiaoyugongzuoshi@foxmail.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