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有关举一反三的名人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到齐国去向齐景公推销他的“仁政”,齐景公有些心动,准备划出一块地来让他治理,他去拜访齐国三朝元老相国晏婴。
他对晏婴事三君不解,晏婴一心事三君,孔子只知举一反三,不知举三反一,结果得罪了晏婴,仁政没推销出去。
扩展资料
典故: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论语·雍也》有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孔子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
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举一反三的成语典故
读音:jǔyīfǎnsān
解释: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示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4回:“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的效验。”
近义词: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反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灯谜:卅;带头;翻两番
故事: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举一反三的例子
谭总的老爹住院了,探望谭老爹的任务就由办公室主任小李负责。小李写好申请后,就向领导汇报。
“这么写能行吗?”领导说。
原来,申请书写着:申请慰问谭老爹。小李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说:“还请领导指点一二。”
领导也没吭声,只是在“谭老爹”三个字的后面加了个破折号,又加上了三个大字——“低保户”。
这破折号加了后,行贿变成了送温暖。小李明白了:领导用破折号为行贿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
“回去把这笔慰问金解决了!”领导说,“可这钱是不能从公费中出的,只能另辟蹊径。”
小李彻底傻了眼,这是要他去解决资金!思来想去,实在没法子,小李便向常在官场混的同学大孙请教。大孙只说了一句话:“傻同学,你要学会举一反三啊!”
小李一下子明白了许多。
第二天,小李就写好了申请:“县内中小学生每人收费1元。”
“形势这么严峻,你们怎么还敢乱收费?”领导批评道。
小李同样加了个破折号,又写上“号召向留守儿童捐款”一行字,乱收费马上变成了献爱心。
领导说:“小伙子,孺子可教。”
领导话音未落,小李又拿出一份申请书:“小李等一行5人去北京考察学习。”“这情形,你们怎么还敢公款旅游?”领导生气道。
“谭老爹不是在北京住院嘛!”小李解释着又加了个破折号,后面写着:北京监狱等廉政教育基地。公款旅游变成了廉政教育。小李不禁为自己的聪明而沾沾自喜起来。
谁知,领导生气地说:“唉!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啊!”随后指了指自己。小李恍然大悟,连忙拿起笔再次加上了破折号,写着:本次考察由领导亲自带队。
领导终于高兴地吐了个烟圈。
举一反三有什么典故
【拼音】jǔ yī fǎn sān
【典故】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释义】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学习等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到齐国去向齐景公推销他的“仁政”,齐景公有些心动,准备划出一块地来让他治理。他去拜访齐国三朝元老相国晏婴,他对晏婴事三君不解,晏婴一心事三君,孔子只知举一反三,不知举三反一,结果得罪了晏婴,仁政没推销出去
【示例】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举一反三”的效验。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四回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正正知识网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xiaoyugongzuoshi@foxmail.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