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做一件事就不要停下来,不做则已,做了就做到底。
【出处】唐·赵元一《奉天录》。
唐末安史之乱的时候,大将王思礼奉命率军平叛。在一场大战混乱之中,他的马被敌将射死,王思礼摔倒在地。万分危急之际,骑兵张光晟骑马赶来,他跳下马把王思礼扶上自己的坐骑,使他逃脱大险。
叛乱平定后,王思礼升了高官,不忘张光晟的救命之恩,和张结为兄弟,并一再向朝廷保举,从而使张的官越做越大。
京师长安发生军队哗变事件。唐德宗仓皇出逃奉天(今陕西省乾县),叛军推立太尉朱驮为帝。张光晟依附了朱驮,做了他手下的节度使。
朱驮自称大秦皇帝,领兵进逼奉天,张光晟当了他的副将。不料出师不利,围城一个多月未能攻克,而各处来援救德宗皇帝的军队纷纷赶来。在这种情况下,朱驮、张光晟只能退回长安。
次年,朱驮又改国号为汉,自称汉元天皇,封张光晟为宰相。这时,唐军将领李晟等已迫近长安。张光晟见朱驮大势已去,便暗中派人与唐军将领李晟取得联系,希望归降朝廷,李晟表示欢迎。
张光晟作为内应,劝朱驮赶快离开长安,并亲自护送他出城。待朱驮逃远后,张光晟又返回长安,率领残部向李晟投降,李晟答应奏告朝廷,减免他叛变投敌的罪行。但是,后来德宗皇帝却颁下诏书,处死叛逆张光晟。李晟无法再为张光晟说情,只好执行。
临死前,张光晟悲哀地说:“把我的话传给后世的人:第一不要做,第二做了就不要罢休!”
后人把他的话简化为“一不做,二不休”的成语。
一不做,二不休的意思及故事
【成语】:
一不做,二不休
【拼音】:
[yī bū zuò,èr bù xiū]
【解释】:
原意是要么不做,做了就索兴做到底。指事情既然做了开头,就索兴做到底。
【出处】:
唐·赵元一《奉天录》卷四——光晟临死言曰:‘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举例造句】:
到这地步,一不做二不休,我是打算拼一拼了。
【成语典故】:
唐代张光晟,京兆周至人,初为骑卒。安禄山叛乱时,朝廷名将哥舒翰兵败潼关,帐下大将王思礼坐骑中流矢倒毙,处境危急。张光晟在骑兵阵中,下鞍把马让给王思礼。[1]
思礼安全脱险,后来官拜河东节度使。他认为自己能有今日,全亏当初张光晟让骑相救,便设法找到张光晟,和他结为兄弟。
还提拔他当“兵马使”,委以心腹,并再三奏请朝廷,任他为“太常少卿”。就这样,张光晟官儿越做越大。
唐德宗健中四年(公元783年),一支从泾原开赴前线的军队在京师长安哗变,德宗仓皇逃出奉天(今陕西乾县)。变兵推立失权居家的`太尉朱泚(cǐ)为帝,张光晟又依附朱泚,做了节度使。
朱泚建国号为大秦,自称大秦皇帝,领兵进逼奉天,以张光晟为副将。
不料进军并不顺利,遭到唐将浑兼等人的坚决抵抗,围城一个多月,始终未能攻克。
德宗派使者四出告急,一时各路勤王兵马陆续赶赴奉天。朱泚加紧攻城,却被城中暗凿地道通出城外纵火,烧去云梯等攻城用具,人马大受损失。
朱泚探明德宗已召来李晟、尚可孤、李怀光、马燧等军援救奉天,只得连夜收兵,带着张光晟顿回长安。
第二年,朱泚又改国号为汉,自号汉元天皇,委张光晟兼任宰相。此时李晟、浑兼等唐军将领东西并进,已驻兵长安四邻,屡败朱泚叛军。朱泚挑选精兵五千,交由张光晟驻屯在九曲一带。
九曲与张光晟屯兵的东渭桥相距只有十余里。张光晟眼看朱泚大势已去,暗中派心腹与李晟取得联系,表示愿意归降朝廷。
李晟欢迎张光晟投降,同时挥军大举进攻长安,突入白华门。张光晟劝朱泚不要硬拼,趁早西奔泾州。朱泚便率领残部万余人,由张光晟护送出城。
送走朱泚,张光晟回头带领余众向李晟投诚。李晟答应替他上表朝廷,奏请减罪任用。张光晟感激涕零,连连叩谢。
李晟每次举行宴会,都邀张光晟出席,待如上宾。众同僚对此大不高兴,华州节度使路元光甚至当众发作起来,指着张光晟的鼻子骂道:“我不能与反贼同席!”说罢,拂衣返营。
满座不欢而散。李晟没奈何,只得将张光晟软禁起来,听候朝廷发落。
不久德宗颁下诏书,认为张光晟罪不可赦,理应处死。李晟无力挽回,下令将张光晟斩首。
张光晟临死叹口气说:“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意思是:除非不干,既然干了就索性干到底。成语“一不做,二不休”,就是从“第一莫作,第二莫休”转化来的。
“一不做,二不休”的成语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
“一不做,二不休”第典故发生在唐朝。
唐朝赵元一《奉天录》上说,唐德宗时。张光晟(shèng)随着朱泚(cǐ
)搞叛乱,在形势不利时杀了朱泚(ci)投降唐王朝,但最后仍不免被处死。张在临死前说: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原意是要么不做,做了要索性做到底。后以“一不做,二不休”指事情既然做开了头,就索性做到底。
一不做二不休的意思是 一不做二不休成语故事简述
1、一不做二不休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yī bū zuò,èr bù xiū,释义:指要么不做,做了就索性做到底。指事情既然做了开头,就索性做到底。
2、成语故事:
公元755年,唐朝的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在与叛军的一次交战中,朝廷方面的大将王思礼坐骑被箭射中倒下。就在他处境危急的时刻,一个名叫张光晟的骑兵把马让给他,使他脱险。
叛乱平定后,王思礼升了官,但他不忘张光晟的救命之恩,和张光晟结为兄弟,并一再向朝廷保举,从而使张的官越做越大。783年,一支军队在京师长安哗变。德宗帝仓皇逃到奉天(今陕西省乾县),叛兵推立太尉朱泚为帝。张光晟以为唐朝气数已尽,便依附了朱泚,做了他手下的节度使。
朱泚自称大秦皇帝,领兵进逼奉天,张光晟当了副将。不料出师不利,围城一个多月未能攻克,而各处来援救德宗的军队日渐接近奉天。在这种情况下,朱酢、张光晟只能退回到长安。
次年,朱泚又改国号为汉,自称汉元天皇,封张光晟为宰相。这时,唐军将领李晟等己迫近长安。朱泚将五千精兵交给张光晟,命他驻扎在九曲一带抵御唐军。
张光晟见朱泚大势已去,便暗中派人与唐军将领李晟取得联系,希望归降朝廷。李晟表示欢迎,同时指挥军队猛攻长安。 张光晟作为内应,劝朱泚赶快离开长安,并亲自护送他出城。待朱泚逃远后,再返回长安,率领残部向李晟投降。李晟答应奏告朝廷,减免他叛变投敌的罪行。张光晟对李晟感激涕零。
此后,李晟每次举行宴会,总要邀请张光晟参加,并且奉为上宾。宾客们对此非常反感,有的当众发作,表示不愿与反贼同席,李晟见众怒难犯,只得将张光晟看管起来,等待朝廷发落。不久,德宗颁下诏书,处死叛逆张光晟。李晟无法再为张光晟说情救命,只好执行。
临死时,张光晟悲哀地说:“把我的话传给后世的人:第一不要做,第二做了就不要罢休!”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正正知识网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xiaoyugongzuoshi@foxmail.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