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的故事

多事之秋的故事“多事之秋”一词源于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原话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在这句话中,明显是用秋季形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必须谨慎行事,否则一步走错,步步错。“多事之秋”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悲秋的文人

“多事之秋”一词源于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原话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在这句话中,明显是用秋季形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必须谨慎行事,否则一步走错,步步错。

“多事之秋”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悲秋的文人心理有关,秋天常常是引起人们忧愁的季节,“愁”字就是人们“心”上的“秋”。“多事之秋”来源于我国民间对秋天的感受和认识。我国是农耕民族,衣食住行,几乎都来自气候的恩赐。庄稼无水不收,但秋天农作物渐渐成熟,已不再需要太多的雨水,阴雨频繁反而影响作物成熟,品质下降。到收割的时候,更是需要晴朗天气,以便于晾晒打场,此时秋雨连绵则严重妨碍人们收获,甚至毁掉丰收在望的庄稼。不幸的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好属于秋雨型气候,特别是中原一带,秋天时北方的冷空气南下入侵,与逐渐退缩的暖湿气流交汇于此而形成降雨天气,因而秋季降雨常占全年降雨总量的六成以上。这种多雨的秋天无疑是人们最担心的事情,因为秋天的收获是一家人全年的口粮所在。一旦遭遇绵绵秋雨,全家人就只好准备背井离乡逃难了。由此看来,“多事之秋”的确是“危急存亡之秋”。

“多事之秋”是什么意思?多事之秋的典故出自哪里?

多事之秋,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 duō shì zhī qiū,指的是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多指动荡不安的政局。

最早见于唐代崔致远《前宣州当涂县令王翱摄杨子》:今以杨子一同繁剧,四达要冲,每当使命交驰,实托宰僚勤干,遂重责成之寄,况逢多事之秋。

“多事之秋”与我国古代多在秋天兴兵有关。我国古代的执政者,特别是春秋时期的各诸侯国君主,多讲究在秋天发动军事行动,在不违农时,不伤民力的前提下获取军事利益。

军事行动自然决定国家的生死存亡,那么常常在秋天进行军事行动的特点,似乎成为“多事之秋”一词最好的注解。

扩展资料:

“多事之秋”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悲秋的文人心理有关,秋天常常是引起人们忧愁季节,“愁”字就是人们“心”上的“秋”嘛!

“多事之秋”也来源于我国民间对秋天的感受和认识。我国是农耕民族,衣食住行,几乎都来自气候的恩赐。

庄稼无水不收,但秋天农作物渐渐成熟,已不再需要太多的雨水,阴雨频繁反而影响作物成熟,造成籽粒空瘪,品质下降。

到收割的时候,更是需要晴朗天气,以便于凉晒打场,此时秋雨连绵则严重妨碍人们收获,甚至毁掉丰收在望的庄稼,导致籽粒发芽或霉烂变质。

秋天的灾害则再无机会补救,一旦遭遇,全家人就只好准备背井离乡逃难了。由此看来,“多事之秋”的确是“危急存亡之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多事之秋

多事之秋是什么意思 多事之秋的典故出自哪

多事之秋

成语释义:秋:年岁;时期。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多指国家或政局等较大范围的政治局势不安定;事端多起的时期。

语出:唐·崔致远《前宣州当涂县令王翱摄杨子县令》:“况逢多事之秋;而乃有令患风。”

典故出处:出自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二:“所以多事之秋,灭迹匿端,无为绿林之嚆矢也。”指事故或事变多的时期,多用来形容动荡不安的政局,强调的是政局;指不好的事,而非用于说明个人事物比较多,用作贬义。

由来:“多事之秋”与我国古代多在秋天兴兵有关,我国古代的执政者,特别是春秋时期的各诸侯国君主,多讲究在秋天发动军事行动,在不违农时,不伤民力的前提下获取军事利益。军事行动自然决定国家的生死存亡,常常在秋天进行军事行动,故名。

多事之秋是什么意思多事之秋的典故出自哪

多事之秋 [ duō shì zhī qiū ]

1. 【解释】:多事:事故或事变多;秋:时期。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

2. 【出自】: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二:“所以多事之秋,灭迹匿端,无为绿林之嚆矢也。”

3. 【示例】:现在国家正当~,那王公大臣只是恐怕耽处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弄得百事俱废,将来又是怎样个了局? ◎《老残游记》第十二回

4.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正正知识网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xiaoyugongzuoshi@foxmail.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3月29日 上午8:53
下一篇 2023年3月29日 上午8:53

相关推荐

  • 纯棉缩水吗

    纯棉缩水吗纯棉会缩水。缩水范围一般都在3%左右,生产厂家都会考虑到这点,所以是不会影响正常穿着的。纯棉面料是以棉花为原料,经纺织工艺生产的面料,具有吸湿、保暖、耐热、耐碱、卫生等特点。纯棉面料的吸湿抗热性较好,而且穿着舒适。棉纤维具有较好的吸湿性,在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海星里面绿色的东西能吃吗

    海星里面绿色的东西能吃吗海星里面绿色的东西不能吃。那是海星的内脏和消化器官,是消化海藻后留下的颜色。海星的肉很少,外壳、触角、内脏不能吃,食用过后会对身体产生危害,引起肠胃不适。并不是所有种类的海星都能食用。海星:是棘皮动物中结构生理最有代表性的一类。体扁平,多为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飞机托运500ml的水能带吗

    飞机托运500ml的水能带吗飞机托运500ml的水能带。根据《中国民航总局关于限制携带液态物品乘坐民航飞机的公告》的相关要求:盛放液态物品的容器应宽松地放置于最大容积不超过1升(L),可重新封口的透明塑料袋中,塑料袋应完全封好。每名旅客每次只允许携带一个透明塑料袋,超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朝看水东流的下一句是什么

    朝看水东流的下一句是什么“朝看水东流”的下一句是“暮看日西坠”,这两句诗出自明代诗人钱福的《明日歌》。此诗以自己为例劝告世人要珍惜每一天,活在当下,不要永远等待明日而浪费时间,蹉跎光阴。全诗内容充实,语言流畅,释理通俗明了,富有说服力和震撼力。 明日歌 明代:

    教育知识 2023年3月28日
  • 罗斯福从不庇护孩子

    罗斯福从不庇护孩子让世人钦佩的是罗斯福身为总统,却从不庇护孩子,让孩子享有特权。二战开始后,他把儿子全都送上了战场,并告诫说:“拿出良心来,为美国而战!”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的总统。他不仅治国有略,而且教子有方。他的四个儿子在二战中浴血战火,连立战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招生专业及最好的专业有哪些

    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招生专业及最好的专业有哪些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校舍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建有教学楼、成教楼、文体馆、图书馆、学生公寓、餐厅及运动场,并配有计算机房、语音室、多功能报告厅、实验实训基地、游泳馆和宾馆等设施。教室配置了双向多媒体系统,校园网系统覆盖了教学区和生

    教育知识 2023年3月27日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读书笔记是大家平时在读书时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内容鉴赏,探讨主题,评论人物,评品语言或者读后感记下来,也可以摘抄下你感兴趣的精美语句,语段,词语。风筝是自由,理想的象征。虽然风筝被命运的细线束缚着,但是它从来就没有放弃过梦想。在一次又一次的失

    教育知识 2023年3月29日
  • 上行下效的故事

    上行下效的故事春秋时,齐景公自从宰相晏婴死了之后,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谪他的过失,因此心中感到很苦闷。有一天,齐景公欢宴文武百官,席散似后,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每当齐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鹊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声喝彩:“好呀!妙呀!”“真是箭法如神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曹丕怎么死的

    曹丕怎么死的曹丕是病逝的。曹丕是曹魏的开国皇帝,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在建安二十五年曹操逝世后,建立了魏国。在位期间,平定了徐州、青州等地,统一了北方。黄初七年,病逝于洛阳,年仅四十岁。 在黄初七年正月,曹丕来到了洛阳的宫殿。在五月的丙辰日,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读书笔记是大家平时在读书时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内容鉴赏,探讨主题,评论人物,评品语言或者读后感记下来,也可以摘抄下你感兴趣的精美语句,语段,词语这整篇文章只能用很小和精炼这五个字来概括了,但却有着与看很多别的书不一样的心情,被史铁生先生对生命

    教育知识 2023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