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时在古代又被称为鸡鸣或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时间为现在凌晨1时至凌晨3时。
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而成。一昼夜被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为一个时辰,每一个时辰又对应十二生肖中不同的属相,且每一个时辰都有自己的别称。
十二个时辰: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一日有十二辰(一时辰合现代2小时),一时辰有八刻(一刻合现代15分钟),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合现代5分钟),一盏茶有两炷香(一炷香合现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现代30秒),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合现代5秒),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合现代0.5秒)。
丑时是几点
丑时指的是凌晨1点到凌晨2点59分。丑时又称鸡鸣,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时间为凌晨1时至凌晨3时。如《诗经·汝日鸡鸣》:“汝日鸡鸣,士日昧旦。”古时鸡鸣而起,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而朝。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休息。
中国古人把一天划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今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以半夜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合现代2小时),一时辰有八刻(一刻合现代15分钟),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合现代5分钟),一盏茶有两炷香(一炷香合现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现代30秒),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合现代5秒),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合现代0.5秒)。
时、刻、更
“时”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开始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刻”的说法来源于漏壶计时,这是一种水时计时器,各个朝代的造型不一,但原理都相似。杜甫诗:“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以及王安石诗:“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中,说的“漏声”,就是水钟滴漏的声音。
“更点制”是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的一日六十的分法传入中国,与十时辰制配合使用的。此时一夜被分为了五更,又把每更分为5点,由更夫报时。
丑时是几点到几点?
丑时是凌晨01:00到凌晨03:00。
丑时(01时至03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牛在这时候咀嚼白天没消化的食物。
丑时是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上午1时正至上午3时正)。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
丑时,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相传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昼夜划分
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这样,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
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但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在这以前,如下表的俗称所反映的情况。
表内的俗称,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这种俗称,就是中国古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正正知识网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xiaoyugongzuoshi@foxmail.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