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由来

对联的由来对联起源于五代时期的后蜀主孟昶,经过不断发展,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两句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联;对联上下联怎么分左

对联起源于五代时期的后蜀主孟昶,经过不断发展,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两句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联;

对联上下联怎么分左右:

1、按字调平仄分

对联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比较讲究平仄,这是对联的特点。如果要区分上下联,我们可以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具体来说,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平声,否则,读起来就会感到非常别扭。

2、含义方法区分

对联不会平白无故的乱写,每个字都是经过慎重决定的,每副对联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在写对联的时候普遍把含义深刻的作为下联,上联的价值更多是在引导作用上。上下联基本属于因果关系,因是上联,果是下联。

3、按场面范围分

在时间、空间、具体事物上一般是从左到右、从大到小,比如“年年过年年年好,月月赏月月月圆”,“年”比“月”长,所以“年年过年年年好”是上联,“月月赏月月月圆”是下联。

4、按语言习惯分

区分对联其实很简单,对联基本都是按照语言习惯来写的,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个习惯来分,比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人们常说“福寿双全”从来没有“寿福双全”的说法,所以就很容易区分出来了。

对联的由来

对联的最早起源于我国秦朝时期,那时的人们称其为“桃符”。

对联在历史上的正式记载是五代时期,而明清时期则是最兴盛的时期。史料记载为:“每岁除,命学土为词,题桃符,置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号长春’”。

对联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传统文化瑰宝。

回答于 2022-04-30

对联来历(20字)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

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春联的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扩展资料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等,起源于桃符。

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题桃符”。

这要算是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但也有其他说法,中国最早楹联出现在唐代,有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敦煌遗书为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联

对联的来历

关于对联的起源,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对联的源头,基本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一般认为,对联的前身是“桃符”。

据《淮南子》说,所谓桃符,又称“桃梗”,是两块“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悬挂在正门左右门扇上用来驱鬼镇邪的桃木板,上面分别画着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shū)”和“郁垒(lǜ)”的神像,或者写着他们的名字——左神荼、右郁垒。

这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门神”。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以前,我国中原地区民间过春节就有家家户户悬挂桃符的习俗。

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说,在茫茫大海之中,有一座山名为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树,这棵桃树铺天盖地,树枝盘旋曲伸有3000 里。在桃树树枝的东北方向,有一个地方桃枝稀疏,形成了一个门,叫做“ 鬼门”,天下所有的“鬼”都从这里进进出出。

“鬼门”上有两位神人——一个名叫神荼,一个名叫郁垒,他们负责识别天下的鬼。凡看到不讲道理专门祸害人的“恶鬼”,他们就把它们用芦苇编成的绳子捆起来喂给老虎吃。因为这兄弟俩能帮人驱鬼避邪,于是黄帝向全国发布了一道命令,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郁垒像,除夕那天悬挂门前;

同时,在大门上端悬挂芦苇编的绳索,二门上要画一只老虎,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那时候起,人们就设立大桃人,在门上钉桃木板,画上两位神和老虎的像,在门上面悬挂苇索,用来驱邪伏魔。

拓展资料

大约稍晚些,人们又嫌刻木人太麻烦,于是就直接在桃木板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于除夕下午挂在门两旁,以压邪祛鬼。然而,一边是两个字的“郁垒”,另一边是一个字“荼”,写出来不对称,也不美观,于是有人就在“荼”的前头加个“神”字,成为“郁垒”“神荼”。

这不妨看作最早的人(神)名门对,这就是“桃符 ”。它的出现是产生对联至关重要的一步。

直到宋代,对联中的“春联”还是被称为“桃符”的。联语却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而是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桃符”真正被称为“春联”,还是明代的事。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观赏笑乐,他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终于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尚。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从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也看出春联与桃符的关系。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用吉祥话代替两位神仙的名字,用普通木板(或红纸)代替桃木板,才完成了对联的演变。

那么,我国文化史上最早的一副对联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对联界也有多种说法,一般都认为最早的对联是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

关于孟昶题桃符版事,《宋史·西蜀孟氏世家》、张唐英的《蜀梼杌》、黄修复的《茅亭客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识》等都有所载。

例如,《蜀梼杌》一书中说:“蜀未归宋之前,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

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语》也记载:“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该书认为: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君孟昶在归宋前一年的除夕,自命笔题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为春联之始,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其所以如此,内中有一个情节,鲜为人知,说北宋灭蜀之后在四川的成都设立成都府,随即由朝廷钦命首任知府,授以出任孟昶降宋的仪式。这位知府名吕余庆,恰与孟昶联的“余庆”二字偶合,还不止此,“长春”二字又是北宋开国皇帝的诞生日。以“长春”二字命名号召臣民举行庆祝。

以后把这一天定为圣节。“长春”二字又与孟昶“嘉节号长春”末尾二字巧合——一位知府,一位皇帝,当然人们要奉为神灵,孟昶的春联也跟着行运了。直至今日,仍然在人们的心中,把这副春联命为首创。

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我国甘肃莫高窟一藏经洞里出土的敦煌遗书中就有唐代的春联,这些春联是: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宝鸡能僻(避)恶;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年年岁庆;月月无灾。

门神护卫;厉鬼藏埋。

敦煌遗书斯坦因(0610)卷尾题“开元十一年捌月五日写,刘丘子投二舅”字样。这里题的“开元十一年”是公元723年,可见,敦煌遗书春联比孟昶春联早240年。

但事实也还不止于此,李景峰先生为梁石作《中国古今巧对妙联大观》写的序言里提到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副对联:送寒余雪尽;迎岁早梅新。

而且,据《中国对联集成·湖北卷》收集的唐人对联,创作时间最早的一例是《江夏分卷》里的《江夏王(李)道宗题寺门》联:

深山窈窕,水流花发泄天机,未许野人问渡。

远树苍凉,云起鹤翔含妙理,惟偕骚客搜奇。

上述说法终究还无法确定,因为传说更早几百年的的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就写过几副有名的对联,而且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据说,有一年王羲之从山东老家琅琊移居到浙江绍兴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便按惯例书写了一副春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

第二天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让家人再贴出去。谁知第二天天亮一看,对联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明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大红的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便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

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趁着夜色溜走了。 新年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近年又有人提出,五代时期除夕题联已成习俗。最早的对联当属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和他妹妹刘令娴所作。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记》有这段记载,说的是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一联于门上:“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

其妹也作一联:“落花扫仍合,从兰摘复生。”虽然联句欠工,但语句皆为骈丽,又题于门上,可以说它们是我国最早载于史书中的对联了。而这副对联,又比孟昶的那副对联早四五百年。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正正知识网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xiaoyugongzuoshi@foxmail.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4月3日 上午9:31
下一篇 2023年4月3日 上午9:31

相关推荐

  • 冬奥会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冬奥会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冬奥会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1.冬奥会开始具体时间:2022年2月4日(星期五)正值2022年大年初四。2.冬奥会结束具体时间:2022年2月20日(星期日)。3.冬残奥会开始具体时间:2022年3月4日(星期五)。4.冬残奥会结束具体时间: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猜7个风景名胜的灯谜

    猜7个风景名胜的灯谜1、月清叶摇梅溪里(三字风景区)2、酒杯虽小淹死人 南京风景名胜3、动员游击连,力夺大散关 宁夏风景区4、云峰缺处涌冰轮 风景名胜5、奇峰屹立鹅毛飞舞 西北风景名胜6、中原游击高参 河南风景区名7、垄上一片秋色 四川风景区答案:1、青海湖2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51年。塞林格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1、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12级龙卷风有多大威力

    12级龙卷风有多大威力12级龙卷风具有很大的吸吮作用,可把海(湖)水吸离海(湖)面,形成水柱,然后同云相接。其破坏力惊人,能把大树连根拔起,建筑物吹倒,或把部分地面物卷至空中。其风力可达12级以上,最大可达100米每秒以上,通常伴有雷雨,有时也伴有冰雹。其中心附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名人传》读后感

    《名人传》读后感此传记里的三人,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贝多芬,一个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画家、诗人米开朗琪罗,另一个是俄国作家、思想家、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虽然各自的事业不同,贡献不同,所处时代和国家也不同,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伟人。1、 “君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高三高考冲刺教室横幅标语大全

    经常看到备考励志横幅,努力成就未来,鼓励奋斗人生,  9、不要说辛苦,只有更多的踏实与努力,要为成功找方法,  24、微笑面对高考。  27、成功决不喜欢会见懒汉。成功已不会太遥远。拼搏一生终不悔,博高考无怨无悔。  52、不赢高考非英雄,  55、怀轻松心情进考场。带胜利喜悦回家门,怕吃苦莫入此门,搏一生无悔。狠下一条心。要为成功找方法,  70、一腔热血战高考。满腹经纶写人生。”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6日
  • 对影成三人的上一句

    对影成三人的上一句对影成三人的上一句是“举杯邀明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他是个浪漫主义诗人,被世人称为“诗仙”,这首诗的名字叫做《月下独酌·其一》,是诗人一个人在喝酒的时候,突然诗兴大发所写的。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

    教育知识 2023年3月28日
  • 《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子女的信件。可它并不仅仅是一些信件,而是一部真正的教子之书。整部书中充满父爱,思想与艺术。傅雷的教子有方是出了名的,他的教育方法与传统的中国式教育方法有所不同,或许这就是这本书的特别之处了。 傅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最少的姓氏

    最少的姓氏我国人口最少的姓是“贶”,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安阳市,目前不足百人。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贶”姓起源于清代后期,只有百年的历史,也有学者认为“贶”有可能是“况”误写而成,属于“况”姓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大暑的由来

    大暑的由来大暑的由来,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和总结的结果,对农事耕作具有相当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每年的7月23左右,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为了充分反映季节气候的变化,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