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生制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的英国。在导生制正式实施前,对导生的培训也是很重要的。导生制又叫贝尔—兰卡斯特制,是由英国国教会的贝尔和公益会的教师兰卡斯特所开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至19世纪80年代中期,教生制因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废除。
1、导生的选拔和分组
导生制的成败的关键在于导生的选拔,应“宁缺毋滥”。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应对学生的电脑水平进行认真调查科学测评,从中选拔出计算机操作比较熟练的、表达能力较强、为人热情愿意为广大同学服务的同学做为导生,并以导生为中心,采用自由组合或随机指定的方式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以后所有的教学或实践活动都将以导生为组长,以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对每一个组的成员,教师要进行整体微调,注意各组男女同学的比例以及各组同学的特长,最好是各组水平层次差异不要太大。
2、导生的培训
要让每位导生明确自己的职责,并树立为同学服务的思想,同时也要让导生们明白,当导生对自己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对自己更深入的掌握自己所学的知识、发展自己的组织、交际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要制定基本的规范的计算机操作方法、讲解操作步骤时的规范语言,让每位导生掌握。要让每位导生在上完课后对本组同学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留下资料,以便任课教师能把握全班同学的学习状况,跟踪学生学习效果。要制定严格的导生制度,导生需要遵守一定的纪律,比如对同学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导生组学生也要遵守一定的纪律,比如要尊重做导生的同学。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不会使导生制流于形式或无法实施。
“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的哪个国家?
19世纪初,兰卡斯特(Joseph Lancaster)和贝尔(Andrew Betl)发明了“导生制”,1811年以后广泛推广导生制。鉴于导生制难以保证教育质量,英国于1846年开始实行“教生制”,挑选13岁的学生跟校长当学徒5年,每年考察一次,18岁时参加考试,合格者入三年制师范学院,毕业后为合格教师。19世纪80年代中期,教生制因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废除。 参考资料:普及初等教育的主要措施
导生制出现在哪个国家
导生制(Monitorial system)又叫贝尔—兰卡斯特制,是由英国国教会的贝尔(Andrew Bell,1753—1832)和公益会的教师兰卡斯特(Joseph Lancaster,1778—1838)所开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曾在英国和美国流行过数十年,为英、美两国普及初等教育做出过重大贡献。
它的组织形式是这样的:教师上课时先选择一些年龄较大或较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然后,由这些学生做“导生”,每个导生负责把自己刚学的内容教给一组学生。导生不但负责教学,而且还负责检查和考试,完全是教师的助手。有了导生的帮助,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大减轻了,因而能够教育更多的学生。
导生制的发展传播情况如何?
1810年至1830年导生制在英国极为流行。导生制还传到法国,1809年,导生制被介绍到美国,兰喀斯特亲自到美国宣传和推行导生制。但是导生制的教学方法呆板、机械,无法保证教育质量。1840年以后导生制逐渐削弱。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正正知识网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xiaoyugongzuoshi@foxmail.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