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的故事

刻舟求剑的故事“刻舟求剑”这则成语中的舟是船;求是寻找。在剑落水的船身上刻上记号,再去找剑。主要用来讽刺固执而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行为。这个成语来源于《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

“刻舟求剑”这则成语中的舟是船;求是寻找。在剑落水的船身上刻上记号,再去找剑。主要用来讽刺固执而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行为。

这个成语来源于《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吕氏春秋》的作者也在写完这个故事后评论说这个,“刻舟求剑”的人是“太愚蠢可笑了”!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故事的内容含有讽喻或者是明显教训意义,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之中的一种。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刻舟求剑寓言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 篇1

过了几天,那个人又坐船过江,一不小心,又把新买的宝剑掉进江里。

他大声说:“我的宝剑呀!”然后又想:不能像上一次一样,要立刻行动。真好运,船上有一块比较重的铁和很长很长的绳子,先把绳子绑住铁,然后靠了岸用另一头的绳子绑住大石头,再请熟悉水性的人游到宝剑沉下去的地方,最后潜到水里把宝剑拔出来。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 篇2

今天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刻舟求剑》。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楚国人,因为读过两年书,练过两年武,所以总认为自己很聪明。直到有一天,他听说了其它地方有一个人很厉害,所以他要去那个地方跟别人比试比试。因为那时候没有马车,所以他只能坐船去。他上了船,船上有很多人,十分热闹。不一会儿

船行驶到了江中心,就在这时,他一个不小心,将随身佩带的一把宝剑掉落到了江中。船夫和其它人看见了就指着那支已经掉到水中的宝剑说:“你的宝剑掉到水里了,赶快跳下去捞起来啊!”可是,这个楚国人像是不在意似的。他不慌不忙地向周围的人问道:“在场的各位,有没有人带着小刀呢?”“小刀?有!”其中的一个人说着便把小刀递给了那个楚国人。“但是,有了小刀又有什么用呢?”那个人疑惑地问道。“我自有好用!”他一边说着,一边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慢条斯理地劝慰着大家说:“请不要着急。”大家都疑惑不解地望着那把刀刻的印记。还不时地催促他说:“你还等什么?快下水去捞剑呀!”楚国人望着那微波荡漾的江水,胸有成竹地说道:“慌什么,我有做记号呢!”船便继续向前航行,大家又催他说:“再不跳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楚国人依旧很自信地说道:“不用着急,不用着急,记号刻在那儿呢!”

等船靠岸了,这个楚国人才顺着刻有记号的地方,跳进江里去寻找他的宝剑。他反复地潜入水中,可是,每当他露出水面的时候,都是两手空空的。他还以为是自己没有对准记号经过仔细核对之后,他再次潜入江水,结果仍然是白费工夫,毫无收获。他只好上了岸。

他一上岸,就看见大家都在那里前俯后仰的哈哈大笑呢!“哈哈哈!哈哈哈!”那人边笑着边说,“你这人啊!就是不知道灵活变通,你想啊!剑从一开始掉下去的时候就已经沉下去了,而且你标记号也没有什么用,因为剑是不会随着记号一起动的,所以你这么做不是无济于事吗?”

怎么样!大家读了这个故事大家有什么启发吗?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做事情不能一成不变,要学会灵活变通!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 篇3

今天我和爸爸共同阅读了《刻舟求剑》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故事中说的是从前有个人在坐船时,他把宝剑放在船边,一不小心把宝剑弄到大海里了,船上的好心人都忙着帮他捞剑,而他却不慌不忙地说:“你们这群人也太笨了吧!

用这样的办法永远也捞不上来。”帮他捞剑的人听了都生气的说:“难道你有什么好办法吗?”那个人不以为然的说:“用刀子在掉剑的地方刻一个记号不就行了。”说着他就拿出刀子在掉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船到岸了,他就顺着记号去捞剑,可是他忙了半天怎么也找不到他的剑。

爸爸说:“你感觉故事中的人怎么样?我说他的想法太愚蠢了,还不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做错了事情要及时改正。爸爸夸我讲的好。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 篇4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答案不唯一)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 篇5

战国时期,有个楚国人带着他随身携带的传家宝——一把金光闪闪的宝剑,要坐船渡江。

你问我为什么这个楚国人要随身携带一把宝剑在身上?其实我也不知道,大概是爱炫耀吧!

上船后,可能是那把宝剑金光闪闪的样子,实在太引人注目了,有些人像那个楚国人投来羡慕的目光,有些则开始在旁边嘀嘀咕咕。

过了一会儿,船上的人都说让这个楚国人露两手,只见这个楚国人拿起手中的宝剑,越耍越起劲。就在这时,一阵大风吹来,楚国人手中拿的宝剑一不小心掉进了江中。

大家赶紧劝楚国人说:“还愣着干嘛,快下去捞啊!”只见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的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说到:“宝剑是从这个地方掉下去的,等会儿船靠岸了,我从这个地方跳下去,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其他人见状纷纷不再劝说,开始说这个楚国人太笨,太蠢,不知变通。靠了岸,除了这个楚国人,大家都上了岸。只有他还在找那个记号,准备跳下去找宝剑。

不久后,楚国人找到刻的那个记号,一下就跳了下去,他心里在想,你们这些人才是笨蛋,我做了记号的下去就能捞上来。等我拿上来,你们就无话可说了。岸上还有几个人等着看这个人的笑话。江底,楚国人找了半天,一无所获,心想:怎么回事呢?难不成是被偷走了吗?这下可完了,祖传的宝剑就这样子,没了可怎么办呀!

请问一下,你们大家知道宝剑到底掉在哪里了吗?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 篇6

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有一条小船停在岸边,船舱里坐着一个老渔翁,他是这条船的主人。每日他都会到江上捕鱼、摆渡。这几天天天下雨,他不能去撒网捕鱼了,又无人过江,没有办法,只好盼望明天是晴天。

这日,雨住天晴,渔夫正要去打渔,忽然听到对岸有人高喊:“船家!摇船过来,送我过江。”只见对岸有一位公子模样的人,站在岸边,最显眼的是这人腰间佩着一把宝剑,还带着一把腰刀。哎呀!这把宝剑真是漂亮啊!渔夫心想:穷苦人家,哪来的这等宝物,必定是富家子弟。摇他过江,不知要招来什么麻烦。就说:“我还要去捕鱼,没空摇你过江。”这下,可把那人急坏了。他叫道:“你关我过去,我多给你一些船钱还不行吗?”渔夫又想:送他过江也用不了多少时间,正好可以仔细地看看他的宝剑。想到这里,渔夫就将船向对岸摇去,喊道:“哎,来喽!”

来到岸边,那位公子上了船,顺风摇船很快就到了江心。渔夫对那个人说:“公子贵姓?贵乡何处?”那个人回答时,一个浪花打过来,他身子一晃,只听得“咕咚”一声响,水上冒起一串水泡。原来是他的宝剑掉在了江中。可是他一点也不慌张,渔夫对他说:“你还不快下去找宝剑?”公子不不慌不忙地说:“你急什么,船到了岸,再找也不迟呀!”渔夫本想帮他找,听他这么一说,心里想:我看你有什么高招。

只见公子在船舷上拿腰刀刻了个记号,说:“宝剑是人这掉的,等船靠了岸,从这下去,便可找回。”

到了对岸,那位公子说:“渔夫,你和我一起去找宝剑,我会加倍付你工钱。”说完,他立刻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找剑去了。

可是,那位公子怎么也找不到宝剑。这时,渔夫对他说:“宝剑是在江中心掉的,你现在到了岸边怎么可能找得回呢?”

说完,渔夫下了水,游到江心去找宝剑了。果然,剑在江心附近找到了。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 篇7

《刻舟求剑》这则故事讲了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结果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读完这个故事大家都会觉得故事中的这个人十分的愚蠢。那这则故事到底向我们讲述了什么道理呢,不只是讽刺哪些愚蠢而又拘泥的固执,不知变化发展的人。小故事,也是可以悟出人生大道理的。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这则故事又有不同的理解。

对于国家栋梁来说,这则故事告诉他们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而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就相当于死读书,只记固定的问题和答案,却不知变通,不明白其中的含义。这种行为是万万不可取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

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在做事之前一定要认真思考,仔细分析,想好了再去做。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 篇8

战国时代,有个楚国人坐船过河。当他航行到山脉和河流,他没有注意到把他的剑投进水里,但他没有及时抓住它。于是他在剑落下的地方在船舷上做了一个记号。当船靠岸的时候,他就潜到水里去摸刚刻上记号的地方,结果什么也没摸着。

【典故】楚国有人过河。他们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他们突然同意了他们的船,说:“我的剑掉在那里了。”当船停下来时,它需要从它的主人那里进入水中。船已经造好了,但剑还没造好。如果你要那把剑,你会感到困惑吗?《鲁国春秋朝代》

比喻用来描述那些不理解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却仍然关注问题的人。

刻舟求剑的故事

要剑的故事

原文:

楚国人在河中涉水,看见他们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他们就夺过船,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了。当船停了,你可以从你同意的人那里下水。船已经造好了,但剑还没造好。如果你要那把剑,你就不会困惑了!

翻译:

一个楚人乘船过河。不知不觉中,他把剑掉进了河里。他在船边做了个记号,说:“我的剑掉在这里了。当船靠岸的时候,这个人就顺着船上刻的记号下去找那把剑,但是他好长时间都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剑还在那儿。你不觉得把船划破来找剑很傻吗?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 篇9

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

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呀!”

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

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

楚国人依旧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

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个记号是表示这个楚国人的剑落水瞬间在江水中所处的位置。掉进江里的剑是不会随着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记号却在不停地前进。等到船行至岸边,船舷上的记号与水中剑的位置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这个楚国人用上述办法去找他的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他在岸边船下的水中,白费了好大一阵工夫,结果毫无所获,还招来了众人的讥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 篇10

有一天,一艘来自楚国的船正在行驶着,船上有很多人。其中一个人腰中别着一把宝剑和一把小刀。他拿出宝剑,在众人面前炫耀炫耀。

他拔出宝剑,只见宝剑锋利无比。他拿起宝剑舞起来,可是手没握紧,宝剑“扑通”一声掉入水中。

别人都劝那人快去捡,不然就来不及了。那人十分镇定,想了一会儿,眼睛一亮,说:“我的宝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我在这里做一个记号,马上到岸了,再把宝剑捞上来。众人都不理他。只有一位大爷,对他说:“年轻人,宝剑是这里掉下去的,宝剑是不会动,你在这里作了一个记号,到了岸上,你就找不到宝剑了。”那人不屑的说:“你这个老头子,怎么知道我就找不到宝剑。”老大爷摇了摇头,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说完便不理他,便走了。

那人坐在船头,欣赏着美丽的景色,不一会儿,就沉浸在美景中蔚蓝的江水与天相连。岸上一排柳树轻拂着水面,只见波纹荡漾。可那人心里还想着那把剑。

到了岸上,他卷起袖子,就跳入河里,左捞捞右捞捞,就是摸不到宝剑。不但没找到宝剑,还成了落汤鸡。那人后悔都来不及了。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 篇11

在楚国,有一个人,他家中有着一件“镇宅之宝”——一把宝剑。听说这把宝剑是他的祖先传下来的,所以他十分珍惜,在外人面前也经常炫耀这件传家宝。

有一天,这位楚人带上宝剑,去参观皇上为一位妃子举行的宴席,因此他穿的漂漂亮亮的,踏上了通向皇宫的船……

湖面上波光粼粼,使人的心情也好了这个楚人哼起了小调,想象着皇宫的布局与摆设……

正想着,一个浪头突然打过来,船摇晃了一下,宝剑掉下去了!

“哎哟,这可是我家的传家宝哎!现在没了,可咋办呢!”楚人着急地说道。忽然,他脑中灵光一闪,为什么不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做个记号呢?待会儿找剑就方便多了呀!他急忙拿出小刀,“唰”地一下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开心地说:“哈哈,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说完,便幻想着自己去找剑,然后捞了上来,大家直夸他聪明……

不久,船停了下来。他脱下上衣,“扑通”一声跳进水中找剑。可是水里除了河蚌、水草、石块和鱼,什么都没有了,到处都找不着他的剑。

楚人上岸后,急得大哭起来,刚才在船上坐在他身边的人一下子明白了,一五一十地告诉大家,大家听了后,哈哈大笑,异口同声地说:“像你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 篇12

一.话说寓言导入

1.你们都知道那些寓言故事?(揠苗助长、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等)

2.齐读它们,想想这些寓言故事都有那些共同点?(语言简练、故事情节简单、故事中的人物都很愚蠢、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等等)

3、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常带有讽刺或者劝戒的性质。寓言原来是民间的口头创作。世界上最早的寓言式《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已经相当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许多当时相当流行的寓言作品。“刻舟求剑”其中的寓言故事之一。选自战国《吕氏春秋》

4、读课题,说对课题的理解。

二、初读寓言感知

1、这则寓言故事是古代文言文,请小朋友试着读读。(抽生逐句读,注重评价读准与否)

2、把课文中的生字、难字认识了,课文就能读得更准确了!(遽-赶紧、契、矣、岂-下面是自己的己)

3、生字回到句子里,看看读得怎样?(读句子——遽契其舟、舟已行矣、不亦惑乎!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4、把这些句子送回课文里,又读得怎样?(自己练读,抽生读课文)

5、文言文要读慢些,还要读出停顿之美来。(师生共同读完全文)

三、品读寓言感悟

1、文言文每句话具体都讲了些什么呢?请结合课文下方的译文理解。

2、老师读文言文句子,请小朋友用译文里的话告诉我是什么意思。(老师读句子,学生说意思。)

3、请一个同学读译文,大家一块告诉他是哪句文言文。

4、让我们走进每个句子,看看其中的有些字具体是什么意思?(老师圈字,学生结合译文理解这些字是什么意思。)

5、老师由句到字抽问学生,并板书在黑板上。

6、像这样同桌互相考考。

7、其实在文言文里,同样的字在不同的句子里也有不同的意思。比如(楚人有涉江者、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中的者,(是吾剑之所从坠、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中的之。

8、结合文后的译文,同桌商量商量分别是指什么意思。

9、“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个括号里省略了谁?

10、文言文的语言是简练、简约、简洁的。

四、赏析寓言深化

1、楚人刻舟最后能求剑成功吗?为什么?再找文言文中的原句告诉我们。(舟已行矣,而剑不行)齐读

2、所以,“求剑若此”,是求不到剑的!

3、你觉得文中的楚人是个什么样的人,给他取个名字。(——者)

4、作者又是怎么评价他的呢?找出来读读。(不亦惑乎!)岂不是太糊涂了吗?意思就是“是太糊涂了!

5、你最想对这个糊涂的楚人说点什么呢?

6、带着我们的体会再读读这个课题(齐读课题)。

7、寓言故事“刻舟求剑”,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道变化的人。

8、带着我们对课文的体会,再读文言文,注意读出文言文的停顿之美!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 篇13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amp#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amp#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寓意:用机械的方法看待变化了的事物,一定不会有正确的行动。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amp#是吾剑之所从坠。&amp#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察今》

《吕氏春秋》战国末年秦国宰相吕不韦(?-公元前235)的门客们编纂的一部杂家著作,共26篇,吸收了先秦诸子百家著作里的内容,保存了很多先秦的文献资料。其中有不少寓言故事。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 篇14

从前,有一个楚国人,他有一把漂亮的配剑:纯金做的剑鞘上镶嵌着几颗闪闪发光的七色宝石,还刻画着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宝剑更是锋利无比,它削铁如泥,无坚不摧,堪称稀世珍宝。

一天,这位楚国人带着自己的宝剑过江时,忍不住夸耀起这把宝剑来。船主听得津津有味,不但眼睛注视着剑,嘴里还赞不绝口,甚至忘了摆桨划船。船顺流而下,一摇一摆,突然撞到了江里一块突出的礁石。楚国人一个趔趄,手中的剑“扑通”一声掉入了江中,一眨眼的工夫,就不见了踪影。

船主见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不禁心疼地说:“这么名贵的剑,掉入了这么深的江里。年轻人,快,你快跳下去捞捞看,这时下去,兴许还找得到!”可这位楚国人却不以为然,反而用责备的语气说:“这是我的剑,我自己知道该怎么做,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说完,他不紧不慢地从船里拣了块尖尖的石头,往剑刚才掉下去的船舷那刻了一个记号,又指着记号对船主自豪地说:“看见没,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一下,我只要往这个方向找就一定能找到它。不像你那么傻,大冷天,下到江中去摸剑!”一番话说得船主目瞪口呆。

到了岸边,那位楚国人挽起裤腿就下了江,船主连忙劝阻他:“你刚才不下去找,现在下去怎么还会找得到呢?”楚国人不听船主的劝说,“扑通”一声跳入了江中。船主摇了摇头,无奈地叹了口气就划船走了。而楚国人,找到天黑也没有找到剑,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口中还嘀咕着:“我明明就没刻错方向啊,为什么找不到剑呢?一定是我没仔细找,明天再去岸边找一趟!”

直到现在,人们依然用“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来形容人们做事死板,不灵活,不知道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 篇15

从前,楚国有一个人,他有一只宝剑,他非常爱护这支剑,每天把它擦的亮亮的,他把这只剑视为掌中宝。有一天他要出门去办一件事情,必须得渡江,他不舍得把剑放在家里,于是他带着剑就出发了。

他坐上船开始渡江,船开了一会儿,开到了江中间。一阵大风吹过,水波翻腾,水花四溅,船上的人都被淋得抬不起头,船身使劲的摇晃,船上的人都东倒西歪,站不稳了,他一不注意,剑就掉进江里了,此时他非常着急,这可是他费尽心力来保护的剑啊!怎么办呢?突然他眼珠子一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好像在说:“剑啊,剑啊,你等着,我一会儿就来救你,船上的乘客看见了,都很疑惑,都向他投来疑惑的目光,有人便上前去问他,他得意洋洋的说:“我在船上做了一个记号的原因是,等船上岸了,我从这里跳下去,就会找到剑,”他得意洋洋地说着好像他是对的,但别人都说他这个方法不行,剑不会走,剑只会从水中沉入到水底,完全不会移动,等船靠岸了,剑却还是在丢掉的这个地方,你完全找不到,可这个人却很执着,相信自己的办法是对的。

船停靠岸之后,他便憋足了气跳进水里,江水寒风刺骨,让他感觉到很冷,确实还像人们所说的剑还保留在原地,他在水里找来找去也找不到他的剑,感觉十分失落,渐渐的也没有了知觉,感觉身体越来越冷,最终淹死了,谁也不知道他的下落,这样的人真是太糊涂了。

刻舟求剑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刻舟求剑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刻舟求剑》故事意思大概: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

《刻舟求剑》是《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之意。

刻舟求剑,比喻人的眼光未必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

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之人。

《刻舟求剑》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刻舟求剑是什么故事?

《刻舟求剑》故事梗概: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

《刻舟求剑》是《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之意。

刻舟求剑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刻舟求剑中楚人愚蠢之处在哪里?

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

刻舟求剑的故事中包含了一个什么成语

刻舟求剑

kè zhōu qiú jiàn

【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结构】连动式。

【用法】含贬义。多指做事不知进退;墨守成规;不懂得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处理事情。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正音】刻;不能读作“kē”;剑;不能读作“jiǎn”。

【辨形】剑;不能写作“箭”。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辨析】~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侥幸得到意外收获。

【例句】我们应当记取~的教训;使我们的思想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

刻舟求剑故事

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

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

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

的地方。”

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呀!”

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

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

楚国人依旧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

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可是,他怎么能

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个记号是表示这个楚国人的剑落水瞬间在江水中所处的位置。掉进江里的

剑是不会随着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记号却在不停地前进。等到船行至岸边,船舷上的记号

与水中剑的位置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这个楚国人用上述办法去找他的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他在岸边船下的水中,白费了好大一阵工夫,结果毫无所获,还招来了众人的讥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脱离实际的主观唯

刻舟求剑讲了一件什么事 15字以内

江心丢剑,刻舟记之,江边捞剑的故事

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分别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郑人买履: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揭示了郑人拘泥于教条的心里,依赖资料的习惯。常比喻做事死板,不会变通的人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

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著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它用短小有趣、言简意赅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在船上刻下记号,船停后,从记号处寻找落水的剑。比喻缺乏生活常识。 故事启示:情况在不断变化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只凭主观做事情。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正正知识网立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xiaoyugongzuoshi@foxmail.com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3月28日 上午8:36
下一篇 2023年3月28日 上午8:36

相关推荐

  • 小龙虾怎么来的中国

    小龙虾怎么来的中国小龙虾原产于北美洲,1927年日本从美国引进小龙虾为饲养牛蛙的饲料。1929年由日本引进中国南京,主要作为食品和饲料。在1990年代初,小龙虾迅速走上了湖北、安徽、江苏一带大排档的饭桌。为了适应严酷的生存环境,小龙虾在中国发生了奇特的进化,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水浒传是哪个朝代

    水浒传是哪个朝代《水浒传》是以发生在北宋宣和年间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结合发生在水泊梁山上一百零八位好汉的英雄事迹,通过他们反抗朝廷压迫的生动故事。水浒传主要人物一百单八将名单三十六天罡星:天魁星呼保义宋江、天罡星玉麒麟卢俊义、天机星智多星吴用、天闲星入云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茶花女读后感

    茶花女读后感《茶花女》是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故事讲述了一个青年人与巴黎上流社会一位交际花曲折凄婉的爱情故事。作品通过一个妓女的爱情悲剧,揭露了法国七月王朝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1、获取一颗没有被人攻击的经验的心,也就像夺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自考大专哪个专业最容易过 自学考试多少分及格

    自考大专最容易过的专业有:人力资源管理、学前教育、电子商务、会计,自考考试才有百分制,合格分数为60分。自考

    2023年4月5日
  •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出处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出处“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出处是有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之称的《史记》一书中的《货殖列传》篇章,《史记》这本纪传体通史,是由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前后耗费十四年余久编撰而成。 《史记》这本著作不但对于后市的史学发展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烟花三月下扬州上一句

    烟花三月下扬州上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上一句是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一首写友情的送别诗,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话,却表达出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友人上了船之后慢慢地消失在了天的尽头,而作者一直在目送友人,说明友谊之深。出自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思是在三

    教育知识 2023年3月28日
  • 国际护士节是哪一天

    国际护士节是哪一天国际护士节是哪一天:护士节是每年5月12日,护士被称为白衣天使。护士一词来自钟茂芳1914年在第一次中华护士会议中提出将英文Nurse译为“护士”,大会通过。工作时必须脱下便服穿护士服。国际护士节的由来与来历公元1854年至1856年其间,

    教育知识 2023年3月29日
  •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招生专业及最好的专业有哪些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招生专业及最好的专业有哪些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部培训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直属的一所专门培养社会工作、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技能型人才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是集民政部培训中心、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于一体的国家级民政高职教育、干

    教育知识 2023年3月27日
  • 不寒而栗的故事

    不寒而栗的故事“不寒而栗”这则成语的栗是发抖。指天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害怕,恐惧。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西汉武帝的时候,有个名叫义纵的人。他姐姐义殉是个医生。她因医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太后很宠爱她,义纵也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
  • 赤膊上阵的主人公是谁

    赤膊上阵的主人公是谁赤膊上阵的意思: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赤膊上阵的主人公是谁:许褚赤膊上阵的故事: 《三国演义》第五十

    教育知识 2023年4月3日